云南创新机制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22.05.2014  14:21
        中国经济新闻网昆明讯:(邓道勇)日前,云南省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机制,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近年来,云南社会各界不断加大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大面积普遍性的贫困状况明显缓解。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云南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仍然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创新扶贫机制
  《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全省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切实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创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制。围绕国家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云南片区、迪庆藏区、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省县两级实施规划(以下简称片区规划)的实施,建立领导小组统筹、省级领导挂片联县、省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州市负总责、县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改进贫困地区考核机制。把贫困人口变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州(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县(市、区)委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同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帽”政策,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
  三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国家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遵循“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实行建档立卡,建立健全云南省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兼顾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将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制定和完善我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细则,瞄准贫困地区及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的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突出针对性,注重操作性,实行差异化扶持措施,到户项目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面提高专项扶贫资金对扶贫对象的覆盖率,集中力量、持续不断打歼灭战,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统筹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等区域发展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对象与扶贫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性、区域性扶贫攻坚模式,营造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妥善解决贫困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确保脱贫见效快,致富能持久。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工作,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托底性”保障,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更多的扶持,通过加强扶持促进快速脱贫致富。
  四是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同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健全金融扶贫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推进十项重点扶贫工程
        云南将围绕贫困对象,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妥善解决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和长远生计问题,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乡村道路畅通工程。结合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实现乡(镇)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运车辆,行政村100%通公路、70%以上通硬化路、80%以上通客运车辆,全面完成139座溜索改桥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
  二是饮水安全工程。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到2015年,解决46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十二五”规划内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农村电力保障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供电质量和保障能力。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把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惠民生、促和谐、维稳定的重要基础。
        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确保改造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完善现有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有步骤地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万户。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全面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五是特色产业增收工程。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以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强化实施项目与扶贫开发的关联度,切实提高贫困农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贫困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加强贫困地区农户的科技培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种养业增收项目。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更加畅通,初步建立起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县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六是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移民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到2015年,重点扶持15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到2020年,重点扶持3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与此同时,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卫生与计生服务工程,文化建设工程,贫困村信息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