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改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需求

20.05.2016  11:12
      现在的气象服务产品清单越来越长,气象服务产品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在电视、广播、手机、网络,乃至小区电子显示屏上,气象信息随处可见,公众可以方便获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气象服务产品大多以面向公众的预报预警产品为主,蜂窝式生产,排浪式传播,存在针对性不强、可用性不大、光顾率不高,甚至消费外流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气象服务需求侧正在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服务受众的结构性变化,个性化需求、有中高消费能力的人群比例增加;服务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交通、旅游、健康等高影响、高依赖领域的需求比例在增加;服务内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要求服务产品更准确、更精细,同时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产品需求比例增加;服务供给渠道的结构性变化,通过新兴媒体获取服务的比例也在增加。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气象服务供给侧生产端、供给端未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及时适应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这既有生产能力不足,服务产品、方式和手段创新不够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供给主体相对单一,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不够,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总的来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气象服务需求不强、不旺盛,本质上还是因为供给侧的结构性缺位和错位。因此,气象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气象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认真分析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气象服务供给体系能够整体上适应需求侧的结构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具体来说,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优质服务供给。重点是要建立气象服务质量标准。一个缺少监管和标准的市场,必将鱼龙混杂,优质服务会遭到劣质服务的驱逐。应加大公共气象服务投入,建立气象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为优质的基本气象服务提供足够的保障;加快职能转变,改进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如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范围。同时,气象部门要做好“主业”,主动承担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基本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在建设智慧气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无效服务供给。重点是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形成多元提供的市场,通过市场的选择,淘汰无效供给;推进部门气象业务集约化,使生产端布局和分工合理,减少重叠和重复的生产和供给,没有明确服务对象或内容不被服务对象认可的僵尸服务应坚决予以清除;气象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地走出去,以需求为导向,寻求“订单服务”,避免无效供给。三是激发社会活力,扩大有效服务供给。重点是在做好中低端大众化服务的同时,挖掘中高端人群、领域、内容、渠道的需求,拓展新空间;利用“互联网+”,建立众创平台,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甚至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服务产品,通过对需求端的刺激培育卖方市场,让需求倒逼供给升级。(转自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