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忆年俗

21.03.2015  16:19

        ●按照民俗,今天是年的最后一天。“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耕时代的谚语放在今天当然已经不合适了。但在年尾再回忆一下热闹的过节经历,似乎也是一种留念。

        据说,春节期间,合肥变得空旷了,往日拥挤的街头人少了好多。也难怪,这个1949年建市时只有5万人口的省会,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一到过年,一多半的人都回老家了。比如我在合肥工作生活整十年了,但就从没在合肥过过年。

        是空政文工团合肥籍歌手王莉的歌让我思绪乱了:我真的到了合肥了/我听到了淳朴的庐腔/跟梦里一样穿越了时光/融在水墨之中/画的中央……

        合肥和我老家六安的年俗十分相似,都把鞭炮叫做炮仗,从除夕夜吃年夜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放炮仗是一个重要仪式。年三十晚上放的那一次叫“送旧”,相当于对过去一年的小结;初一早上放一次,算是“迎新”,是对新的一年的祝福。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父亲带着放鞭炮。那时候六安没有烟花卖,大炮仗两毛钱一个,一串小炮仗五毛,“高升”好像也是五毛,就是那种可以蹿到天空再炸响的那种。

        两地人放炮仗也有同样讲究,决不能出现哑炮或断断续续响的炮,那样不吉利。所以每年年三十中午,父亲便会让我把炮仗搬出,放到门前的地上晒晒。然后就是跑前跑后帮母亲择菜、洗菜,目的就是早点忙完,早点吃上年夜饭,那样就可以放炮仗了。

        终于,满满一大桌子的年夜饭备好了,赶紧拿出炮仗,小心翼翼地撕开封住捻子的红纸,并把每个炮仗的捻子里的火药取出一点,这样点起来慢一些,也安全一些。

        小炮仗一般在吃年夜饭之前放。而饭后放的大炮仗和“高升”则要“调皮”一些,经常会倒掉。尤其是“高升”,一旦倒掉就会四处乱蹦,容易伤着人。父亲嘱咐到屋前的空地上放,用两块砖头夹住,以便固定。然后从父亲手里接过正抽着的“大铁桥”香烟,猛吸一口,用红红的烟头点着捻子后迅速跑开,“”、“”第一个炮仗飞上天空的同时,旁边看着的小朋友们都激动地叫了起来。

        邻居家的大哥嫌我们太胆小,上前用手抓着“高升”燃放。他还说了诀窍,手不要抓紧,轻轻地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高升”的下半部分即可。点燃后随着爆炸声,“高升”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飞入灰色的天空,预示来年吉祥丰登。

        还记得老人们唱的民谣:拜年拜到初二三/盘子碗子往上端/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是包子又是肉/拜年拜到初七八/锁上门/不在家……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新老合肥人过年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