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 郑毅的果桑扶贫路

03.08.2017  16:29
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
郑毅的果桑扶贫路 - 徽广播
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
郑毅的果桑扶贫路 - 徽广播
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
郑毅的果桑扶贫路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3日讯(记者:黄樱、张海龙)  盛夏,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的果桑园里,7000多株桑树碧绿的桑叶随风轻摆,刚刚经过“桑葚采摘节”不久的园子生机盎然。在这片果桑园的背后,凝聚的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人物名片】

    郑毅,2014年从省旅游局来到晨光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在这个皖北贫困村,搞旅游工作出身的郑毅很快找到了脱贫工作的“突破口”。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从贫困村向旅游村的转型。     7月28号下午,室外温度达到40多度,记者跟随着郑毅来到晨光村的果桑种植示范园。看护员朱全顺迎了过来,他推开看护小屋朝内的一扇铁门,顿时满园绿色映入眼帘,齐人高的桑树上绿叶长得正茂。朱全顺皮肤晒得泛红,身边还放着喷水的设备:

  记者:“朱师傅,15年过来,那时候这片地什么样子?”

  朱全顺:“都是种的庄稼,麦子、黄豆……”

  朱师傅说,晨光村多年来习惯种植小麦、西瓜、红薯、玉米,收入低,郑毅来了以后,带领晨光村“两委”以集体名义流转土地近33亩,种上了桑果。他说记者来晚了,果桑采摘季已经结束,要不然这园子里可热闹了:

  朱:“那红火得很。那来的人多得很,哪一天都得一千多口人,多的时候都有两千多人。”

  记者:“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想过采摘园里能来这么多人?”

  朱:“没想到,我真没想到。都说,还是郑书记带来的项目好。”

  郑毅来的时候,晨光村还是建档立卡的省级贫困村,村里没几条像样的水泥路,村民们自己进出都困难,更别说吸引游客,村集体经济也一直是空白。村委会副主任秦好平回忆说,那会,郑书记经常走村入户,迫切地想找到脱贫的好路子: “他从来了以后,就到我们村里逐户先看贫困户,他说,确实贫穷。然后,带着村干部去考察以后,回来我们开了村委会,他就开始研究下一步打算。第一个贫困脱贫,第二个得有集体经济收入啊,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辅助,咋脱贫呢?他说,咱搞个采摘园。”

  郑毅提出了旅游脱贫的想法,可是“贫困村”底子薄,村干部们没底气,也放不开手脚。果桑种植示范园究竟能不能建?大伙始终不敢轻易迈出这第一步。 “一开始对这个郑书记有啥讲法呢,认为他年轻,从机关下来的没受过苦,对农村的实际工作一点不懂。咱个农村不是城市里面,这个果子卖给谁啊,我们村干部有这个想法。群众说啥呢?说他胡搞。” 秦好平这样告诉记者。

  基层扶贫,村干部是关键。只有做通村干部们的工作,大家伙才能齐心干事。于是,郑毅一边筹措资金修路搞基建,一边坚持多沟通多谈心,摆事实,讲道理。在一次次的协商沟通中,大家伙认识到郑毅确实是来干实事的。村委主任张海: “郑书记来了,两委会一个月开一次,在一起开会的时候经常说,不干咱贫困村啥都没有,慢慢地干,咱试了,成功了好了,失败了也有失败的经验。”

  从无到有,从桑树首次挂果,到采摘观光、乡村旅游进入良性循环,他们足足用了3年时间——2015年晨光村果桑种植示范园建成——2016年首次挂果举行了采摘节,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近8000人次入园参观采摘,实现了门票收入和桑果销售收入近7万元,这可是零的突破。今年,为了进一步形成品牌,采摘活动整体外包,确保了桑果园8万元的收入。村两委委员秦现龙对记者说: “原来觉得贫困,现在通过郑书记来以后,通过他这三年的领导也走出了路子。”

  通过桑果项目,晨光村为贫困户增收打开了一扇乡村旅游的窗户,偏远的小乡村开始焕发生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