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书名换封面助热销:普通小说售400万册

13.06.2014  13:12

  换个书名读者买错了

  其实换书名炒冷饭的作品,近两年内越来越常见。从去年开始,韩寒、郭敬明等不少作者就将多年前出版过的文章,或再次结集出版,或再添入稍许新作重新发行。

  出版方博集天卷相关负责人刘小姐告诉记者,她家就曾有过这样的再版改名,“就像之前张小娴的《三个A cup的女人》,我们再版之后就改名为《我这辈子有过你》,其实两本都算是经典作品,以前卖得也不错,现在再版之后,我们在内文上都是有扩充的,体现了附加值。”

  不过不明白的粉丝,常会因为换了的书名而买错了书。“如果是有增添新内容的,当然还算值得,但是其他一些仅仅改了个名字的,就太坑爹了。”读者罗小姐向记者抱怨。

  对此,读客图书营销总监邢小姐向记者解释,其实出版方也有很多无奈,“一些书原本的名字就像患了自闭症一般,让人光看书名猜不出是什么书。像是玛琳娜·柳薇卡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光看书名你以为这是一本有关‘拖拉机’的指南书吧?谁能想到这竟是一本精彩又好读的小说呢?因为这个名字,该书已连续数月销量为个位数了。”

  这些书改了名之后,销量则随之而来,“《最后的神庙》改名为《藏地密码》后,清晰传达了小说内容,全套八本书,目前销量已超过400万册。”邢小姐介绍。

  换了封面竟然就火了

  此种现象也出现在封面上。“叫好却不叫座的经典系作品,往往在小圈子读者中十分流行,却难以突破屏障,进入大众读者的视线。究其原因,封面、书名、翻译都是重要因素。”邢小姐解释,于是很多图书也在封面上打起了主意。

  “一些经典系的作品倾向于选择一种‘高大上’的风格来设计封面,即在单色底面上只放书名和作者名,别无他物。比如安·兰德的名作《源泉》,在国外无人不知,但是2013年国内的版本因为封面过于空白,无法引起读者共鸣,所以最后惨淡收场。”换封面,也成了不少图书自救的一种措施。

  “虽然很多书需要这样的设计,也会吸引一部分作者。”邢小姐告诉记者,朱赢椿设计的很多图书,都相当美,“但这吸引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这样设计的书籍,就像一条隔离带,把99%的不熟悉书的读者拒绝在了门外。换了封面,虽然不再算得上好看,至少简单明了,销量必然会比之前火。”邢小姐告诉记者,近日读客图书出版的《教父》三部曲也在封面上下了功夫,不过是搭上了电影的顺风车。

  翻译让外国书也“坑人”

  ■业内声音

  “经典却不畅销”是出版界很多图书难逃脱的怪圈,于是只能在名字和封面上下工夫。“很多经典图书,文本质量非常好,但销量却敌不过流行读物,尤其是国外经典,在市场上更是难崭露头角,这成为很多作者和出版商永远的痛。”出版方凤凰联动相关负责人王女士向记者分析,“其实这样的情况在美国也有,美国有一本原来叫《论争的艺术》的书,在美国几乎卖不出去,后改名为《怎样让你的辩论更有逻辑性》,内容没有任何改动,结果书的销量却猛增。”

  而引进国内的外国图书,在国外再畅销但是进入国内取了个听不懂的名字,最后也只能改名。“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经典作品《炼金术士》,此前在中国一直备受冷落,销量仅几百本,后改名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后一炮而红。你说这能算坑人吗?”邢小姐解释,“这是翻译书的直译书名,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由于文化差异,有些国外书名的寓意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进入国内之后,大多数只能再次出版或者想办法改名字。”

责编:蔡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