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邮递员铺就“爱心邮路” 30余载见证农村剧变

07.01.2015  10:42

  今年46岁的郑爱军,是巢湖市邮政局散兵支局的一名普通乡村邮递员。扎根山区工作32年间,他不畏艰险,每天穿行在崎岖山路上10多个小时,累计行程60万公里,相当于12个赤道的周长;他爱岗敬业,共投送报刊50多万份,信件数十万件,但从未发生过丢失和延误的情况。他播下了一粒粒的爱心种子,收获了村民们满满的关爱之情;他见证了乡村邮路的巨大变迁,“村村通”工程延伸到山区的每一个村委会,农村网购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不畏艰辛险阻:愿做山村与外界沟通信使

  分装信件、报纸、包裹,骑着一辆摩托车往返于银屏山区。每天骑行80多公里,在4个村委会近80个村民组中穿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这就是乡村邮递员郑爱军的工作,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32年。

  32年前,郑爱军刚刚初中毕业,经当地政府推荐成为了银屏山区的一名乡村邮递员。银屏山区是革命老区,那时的山路崎岖不平,农户居住分散,属于典型的步班邮路。郑爱军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徒步在大山深处,走村串户,忍受着酷暑严寒、疲劳饥渴,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将党的声音和报刊信件投送到山旮旯里的角角落落。

  从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一路走来,郑爱军尝尽了乡村邮递员的酸甜苦辣。郑爱军回忆说,那时每天早出晚归,一天步行10多个小时,爬一座山头要40分钟,晚上回来感觉双腿已经失去了知觉。“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大雪封山,道路更加难行,早上从暖和的被窝里爬起来,想到还要走100多里的山路就后怕。

  那段时日郑爱军经常晚归,徒步在大山深处,时常能听到狼嚎。有一次当他刚刚翻过一座山头,突然发现两头狼蹲坐在茶地里,吓得他是直冒冷汗,一口气跑到了山脚下。

  郑爱军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只是当他把一封封信件和一份份报纸送给山区群众,看到他们露出幸福的笑容,他又感觉到这份工作的分量竟是如此沉重。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山里人与外界沟通主要是靠邮递员,我愿意一辈子做山村与外界沟通的信使。”守着这份信念,郑爱军把辛劳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铺就“爱心邮路”:投递员变身“采购员

  这几十年来,郑爱军在送报刊信件的同时,用敬业和爱心铺就了一条“爱心邮路”。他播下的爱心种子生根发芽,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盛赞和关爱,“铁腿信使”、“山地骆驼”、“好心人”则是村民们对他的昵称和赞誉。

  一年冬天,银屏山区下起了冻雨,到处都滴水成冰,无法行走。当时邻村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得了重病没钱治疗,便发了一封电报回家,要求家里火速汇款。为了及时送达这封电报,一路上郑爱军不知跌了多少次、摔了多少跤,到天黑才赶到这户人家。

  除正常投递业务外,郑爱军还扮演着“采购员”角色,帮忙存取款,交电话费,买种子、农药、药品等,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不管分内分外他都会尽量去做。

  他负责投递的区域有四所山村小学,人数最少的大岭小学只有四名学生和两名老师,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他除了给师生们送来他们盼望的报刊、信件,还经常顺便代老师们到镇上办事,购买和捎带一些小东西,为师生与外界联系架起了“方便桥”。

  邮寄包裹和汇款单一般需要村民带身份证去邮寄领取,但在郑爱军的投递区域内,很多时候是由他代领。周逢清是一名残疾人,家住散兵镇大岭村委会西村村民组,距离镇上15公里,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儿经常给他邮寄包裹。考虑到他行动不便,郑爱军则主动把包裹送上门,遇到有他家的汇款单,郑爱军就请他填好、办好取款手续,到镇上帮他取出汇款,第二天就将汇款送上门。

  “郑师傅,今天来了,中午别走了,到我家吃饭。”“郑师傅,天太冷了,你要穿厚点,进屋喝口热茶吧。”……在投递途中,郑爱军处处都能感受到村民的关爱之情,一句话,一个招呼,让他充满了能量,做起事来也不觉得累了。

  见证乡村邮递巨变:农村网购逐渐兴起

  32年来,郑爱军深深地感受到乡村邮递发生的巨变,通过他随身携带的邮包便可见一斑。由于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电报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包裹和网购商品,乡村邮递员的职责在不断延伸。

  “不仅是村民网购的多了,外出务工人员也经常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网购日常用品。”郑爱军以邮政小包为例说,两年前平均一天只能投送2、3个,现在一天达到了20多个。在郑爱军看来,农村网购正逐渐兴起,这是一块大市场,很多商家都盯着呢!

  郑爱军的交通工具几经升级,从最早的徒步递送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每一次提升,都意味着乡村邮路不断“缩短”,不仅投递时间减少了,村民能够更快地收到邮件,村民与外界交流更快捷了。

  1989年,郑爱军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从此彻底告别徒步递送。由于山路崎岖,这之后几乎每隔两年就要换一辆;2006年,郑爱军将交通工具换成了摩托车,8年间,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

  特别是近10年来,郑爱军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负责的片区也有了大变样,村民富裕了,盖起了楼房;道路宽敞了,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大。

  郑爱军说,道路的变化感受最深,刚上班时,山里的道路基本全是土路,用鲁迅的话说,原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后来土路变成了石子路,而实行“村村”通工程后,现在他负责的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宽敞的水泥路、柏油路。而且邮路也在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投递的效率。

  郑爱军的事迹感动了山民,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0年,他被评为安徽省邮政优秀投递员;2013年被评为“合肥市十佳投递员”“最美合肥人”“2013年度合肥市十大新闻人物”,并荣登2013年12月的“中国好人榜”。

(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白云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