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如何留住乡土本色

31.08.2015  09:23

    新常态下,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迈入新阶段,乡村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前在黄山市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抓好基础硬件、环境软件、精品要件和保障条件,增强乡村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乡村美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田园特色是乡村旅游的一大资源

  古树参天,竹茂林森,峡谷幽深……黄山市休宁县蓝田镇枧潭村堪称“原始部落”,清秀迷人的山水、徽派古建筑的遗迹,风韵绝佳的生态环境和一流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2013年,打工返乡的徐福生瞄准了这块夹溪河源头上的最后一片自然环境原生态处女地,带领当地百姓开发了枧潭风景区。“这里可以登山观林海,也可入溪泛小舟,游览归来还可以享用美味的农家饭菜。 ”据介绍,次年景区就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70万元。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我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尽管还存在发展不太均衡的问题,但已初具规模。 ”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负责人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常态下,推动乡村旅游提质提效,使之成为拉动消费以及内需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 ”

  江淮大地锦绣多姿、山水兼备,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不过,相对于优越的资源禀赋,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尚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怀礼认为,可以用“南多北少,南优北差”来概括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在分布上,品位较高的乡村旅游集中于皖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空间差异化发展的特点还不明显。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古村落、都有好风景,要吸引游客的到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抓住当地的特色,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做好文章。乡村的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乡土本色、田园特色是乡村旅游的一大资源。在景区、古村落、自然风光等条件都不具备情况下,南陵县大浦村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事参与型”乡村旅游路径。大浦乡村世界目前有150亩有机果品园、300亩特色果蔬园、400亩特色龟鳖水产养殖园,以及年产1900吨的食用菌基地。“我们把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直接将旅游消费市场引进乡村旅游中,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销售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园区负责人裴宝平介绍,去年乡村世界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9000万元。

  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文化品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粉墙黛瓦,氤氲雨巷,宛若一幅山水画。南屏村,一座在徽州历史里静静停留了千年的村落,开发时间不长,却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成为皖南乡村旅游新目的地和学生写生基地,去年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有21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

  “最吸引游客到来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是蕴藏着深厚徽文化积淀的徽派古村落。 ”碧阳镇党委委员余明慧告诉记者,南屏村毗邻西递、宏村,拥有类似的皖南古建筑群,且开发较晚,保护更完整。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周边自然田园风光的融合,青山绿水与粉墙黛瓦融合起来。

  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总是结合了自然和文化等多种旅游元素,注意这种结合并且结合得较好的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就会比较发达。业内人士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除了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外,还要不断拓展内涵,让文化业态动起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有些地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缓慢,甚至游客数量呈下降趋势。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农家乐、乡村饭店上,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乡村旅游聚集区尚不多见。 ”马怀礼认为,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发展乡村旅游业,应该在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乡村旅游从业者不可忽视的客观要求。乡村旅游的服务半径大部分是周边2~4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消费者,旅行时间多为1~2天,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回头客”消费和推荐。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力求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省心和购得欢心。

  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营销策划上动一番脑筋

  黟县政府以桃业、茶叶为特色的五里、深冲两村作为试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池建设、改水改厕工程、村村通工程等项目6000余万元,集中向两村投入,在促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改善了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从而成功地把它们推向市场。

  虽然近年来全省不少地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但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缺乏政府有效引导,市场促销意识不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 “乡村旅游的发展仅仅依靠从业者自身的提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容易出现无序开发、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的现象。”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负责人认为,这就要求政府主动参与其中,不过多干预市场行为,但要正确引导,给予积极的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农民唱戏的良性互动。

  编制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至关重要。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松散性的问题,必须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县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中必须体现总量控制、突出特色、强化差异、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思路。

  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不同景点之间的基础设施完善亟需加强,公共交通线网向城市周边景区延伸不够,符合旅游出行特征的客运班次少。今年,我省争取文化、旅游项目投资1.7亿元,支持51个项目建设。

  政府在大力扶持传统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更要给乡村旅游企业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税费减免,鼓励乡村旅游企业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开发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的现代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此外,还必须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营销策划上动一番脑筋,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乡村旅游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湖北省利川大水井景区门票由50元涨至65元;福建清源山主景区门票从55元调整为70元……近期,全国一大批景区门票涨价或准备涨价,引发公众关注。自国家发改委规定“三年不能再次调价”后,解禁年“到期就涨”已经成为景区的一种奇特现象,许多旅游者直呼“大好河山游不起”。对此,有关部门应切实担起责任,不能听之任之。

  一直以来,高门票价格是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给景区调价设置时间年限。 “禁涨令”实行以来,每隔3年,一些旅游景区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 8年间,景区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许多景区门票动辄数百元。

  客观来讲,一些景区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收回投资压力大等因素影响,或出于扩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的考虑,提高门票价格,本无可厚非。而公众对景区门票涨价的质疑集中在“涨得不明不白”。查阅近些年一些涨价景区的听证会相关公告和记录发现,不少景区未能公开其成本和涨价理由;有的听证会公告中,参与人对门票价格上涨的意见“零涉及”。

  国内景区大多依赖自然禀赋或历史遗存,为公共资源型景区,具有公共属性。然而,很多被地方政府以“管委会”的方式直接管理,对景区票价拥有主导权,想涨就涨、竞相涨价,客观上有违公益本质。

  旅游业是无污染的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拉动作用前景可期。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明确提出要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对此地方要执行到位,切实管住涨价风。

  面对当前一些景区的涨价冲动,监管部门和地方应切实担起责任。一方面,应引入完善的监督审核机制,对不合理收费和涨价严格规范,力求做到理由充分、程序透明、公平公正、公众信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转变思维,变“小旅游”为“大旅游”,破除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传导效应,科学发挥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