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流浪乞讨救助从“寻亲找家”延伸到“认亲安家”

23.09.2016  11:02

找到亲人的人员“是亲不认亲”、和少数地方相关部门拒接收、慢接收、难安置,导致有效管理跟不上,社情民意无法适时跟踪,以致矛盾化解、为民服务等工作难以兑现;部门之间数据运用管理机制不畅,使得政府部门办事效能低下、相互掣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中的长期滞留人员由“寻亲找家”向“认亲安家”延伸服务的关健环节。

  如何将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找家”和“认亲安家”有机融合,并纳入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认亲安家工作落地见效,安徽省蚌埠市民政局进行了创新探索。

认识上深化提高,身份上合理界定,往往要有很长的周期

  8月10日,在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和袁福乐哥哥办理出站手续。

去年中秋节,民警将智力偏低,衣着不整,面色发黄,说话听不懂的20开外的女性,送到救助站。她丈夫从手机网上看到寻亲信息,鉴于妻子即将临产,自己经济拮据,本打算等妻子生产后再来认领,救助站知情后,及时赶到怀远县女方所在村协调帮扶,落实待遇,丈夫愉快地将妻子接回家。今年五一放假的第一天,她丈夫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专程到救助站表示感谢。“若在以往,像这样的流浪乞讨滞留人员,身份界定需要很长的时间跑若干个部门,后来还可能一无所获。”蚌埠市救助管理站门建林说。

长久以来,政府部门之间、包括民政系统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帮扶思想认识缺位,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及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如何对长期流浪乞讨人员从寻亲找家到认亲安家认识上深化提高?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身份界定的精准程度?蚌埠市从今年3月开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全体党员、中层干部、临时安置点骨干、各区救助点负责人进行“增强履职意识、勇于责任担当”大讨论,形成自觉担当。

多年的持续推进,让蚌埠市帮助流浪人员思想认识上得到全面升华。市民政局多次召集救助站班子会议,鼓励鞭策。为认亲安家奠定迎难而上的思想基础,纠正认亲安家不是救助站工作范围的错误思想。

有了思想认识的提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在身份界定上尊重事实,尊重自愿,尊重科学。对因长期流浪户籍被注销并能在公安部门找到注销资料或查无资料有知情人证明属实的,乡镇社区应当无条件接收并按规定办理户籍恢复手续。外省市送到蚌埠人员,由救助站先收后安。因拆迁、合并致使原户籍所在地搬迁的流浪乞讨人员身份跟随确认。因亲人迁居本市其他辖区,原户籍所在地无亲人的,原则上按本人意见落户安置,由救助站协调处理。因公安资料破损、残缺等原因,注销户籍资料不能证明本人身份,又无相关知情人证明落户原户籍所在地是事实的,由公安采集落户人血样和其落户地直系亲属进行血缘比对,用比对结果确定身份和户口落地。把流浪乞讨人员身份界定服务需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相对应,形成对流浪人员从“寻亲找家”到“认亲安家”全方位服务体系。

温暖上激活亲情,安置上好中选好,力量上重构增效

如何拉近距离,唤醒良知,用亲人间特有的情感留住亲人流浪的脚步,减少失亲痛苦,我们以往靠救助站行政力量单方推动,不仅力度有限,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门建林说。蚌埠市的做法是成立由公安、法律工作者参加的法规宣传小组,对不愿认亲、不积极认亲的和不按规程接收受助寻亲人员的部门,有针对性进行法规教育,用严肃的法规搭建亲情的桥梁。因失亲原因多样,帮助认亲手段和方法难以统一。蚌山区的袁福乐,二年前送到救助站,因智障和口齿不清,经救助站寻亲,找到在异地生活的母亲和哥哥,电话沟通和试送,家人不认不见,期间,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把他送到敬老院,他翻墙又回到救助站。为打通兄弟间的感情脉络,让袁福乐多次与哥哥电话交流,用耳熟能详的乡音,旧时的回忆,打动亲情。8月初,袁福乐的哥哥主动来接回弟弟。

除了依人施策,在温暖上激活亲情 蚌埠还通过依情帮扶,市民政局一致认为,是亲不认根源还是贫困。让流浪乞讨人员认亲安家必须有“扶上马,送一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认亲家庭的思想顾虑,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同时,安置时,蚌埠市拿出12所公办公营敬老院供需要安置挑选。通过引导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参与公共服务,市第二人民医院专门腾出二间病房为安置对象使用。

感谢你们能让我在有生之年再次见到妹妹,你们是我全家的大恩人,我们这辈子也忘不了!”这是8月22日,四川达州籍许冬英的哥哥泪流满面地拉着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手久久不肯离开的一幕。许冬英被拐离家21年,救助站在女方户籍地配合下,见到久别重逢的哥哥。能亲靠亲是蚌埠认亲安家的又一方法,亲情是人间最温暖的阳光,也是扶平心灵创伤的良药。目前,蚌埠市92个公办敬老院均对寻亲人员敞开安置。

认亲安家,既需要人做工作,又需要物做后盾,对因经济困难不愿认亲的家庭,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施之以物,两者双管齐下才能凑数。”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刘军波说。现在蚌埠市对这块高度关注,5月,蚌埠成立社会救助志愿者协会,新吸收本市15位在单位有话语权、在社会有影响力的在职处以上干部加入。针对市救助力量薄弱,寻亲工作存在短板,市民政局以购买服务,聘用4名经验丰富,有专业资格证书,沟通能力强的人才,从事寻亲安家工作。通过一系列人才引进和有计划学习培训,有效提升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今年以来,蚌埠市已与11家爱心企业建立合作帮扶意向,与数百名爱心人士建立信息联系,一旦在认亲人员安置遇到困难,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机制上集成跃升,指导上换档提速,探索形成固定模式

在继续利用“找到一个人,幸福一大家”的“七用”工作法,为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寻亲找家同时,创新“七上”“认亲安家”新模式。蚌埠市也正在探索机制上集成跃升,指导上换档提速。

走进蚌埠市救助管理站,服务流程颇引人注目。房间里张贴着各种规则制度,以及心里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照片、信息资料等。“遇到重大疑难棘手问题,我们会根据流浪乞讨人员的不同诉求,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参与。同时实行首问负责制,首次接待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对接手的事项跟踪到底,直到问题彻底解决。”门建林说。

今年六月,蚌埠市邀请部分跨省接送对口站召开寻认亲座谈会,形成工作合力,建立横向逐步扩展的合作机制。为有效解决少数基层组织和领导对认亲工作不积极、不努力、不坚持的问题,细化职责,明确分工,对工作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罚办法,进一步完善纵向顺畅的执行机制。同时,制定寻亲、认亲、安家工作流程,规定了接触、沟通、交流事项,完善健全寻认亲各个环节职责,硬化民各类规章制度,使寻认亲全过程有章可循,有奖有罚,从而规范推进有序管理机制。

从一开始就调动各方力量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利用不同志愿者的专业、行业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是蚌埠市由“寻亲找家”到“认家安家”提升的经验总结。近日,由市综治办牵头,成立由民政、公安、妇联、共青团参加的解决认亲中老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难指导组,各部门固定专人,合力指导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每次遇到认亲安置对象,市民政局相关科室和救助站深入一线,指导、配合基层做实工作。秦仲鑫副市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寻亲找家、认亲安家是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工作拓展、延伸的一项常态式工作,这项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切实做到远近一体谋划,近远同时推进才,能起真正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从“寻亲找家”到“认亲安家”的落地见效,让蚌埠民政人备受鼓舞。今年,蚌埠市把“认亲安家”运行成效,列入年终综合考核。“下一步要探索形成“认家安家”固定模式,统筹更多力量参与,让第三方参与寻亲安家中发挥更大作用。”门建林说。

 

(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苏天真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