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报道之八:深刻把握内涵 积极投身建设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在教职工中带有共性的疑问;是一个从学校层面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实现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以及实施《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的前提和思想保证。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温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相关理论阐述。此外,日前召开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党委书记蒋德勤、校长陈士夫分别结合全国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学校实际及自己的理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内涵,并就如何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出了清晰的思路;会上,党委委员、教务处长郭亮对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作了详细讲解。
上述观点新意迭出,对广大教职工更全面、深入理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内涵、明确建设思路等方面很有指导意义,本网撷取会议相关论述,供各单位、各部门结合正在开展的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加以研讨、学习、贯彻。
蒋德勤:如是解读“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和“特色性”
蒋德勤指出:“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突出特征,只有融入地方,全方位服务地方,实现与地方互动发展,才能获得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环境应激性和生存能力。所以我校要始终坚持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需求,研究地方建设发展战略与举措,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打好“地方牌”,办好“地方事”,实现“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赢支持,以合作求共赢。”
蒋德勤认为:“应用”是观念,是理念,是原则,也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义。重点应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突出应用型,其中,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是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重点,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应用性科学研究是促进。也就是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要围绕区域主导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要开展地方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包括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决策咨询以及文化活动指导等。
至于“高水平”,他认为,不应该是高层次大学的“专利”,办学水平和层次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办学层次指的是不同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和结构中的层级地位,体现高校服务对象的差异。教育部所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主要面向全国,为全国服务,主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民经济的国家层次、宏观领域服务;地方高校更多的是为地方服务,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为地方培养人才。毋庸讳言,这种层次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水平”就是要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应用型大学所体现的高水平应是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高水平。因此,我们学校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工作,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形成一批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建设高水准的学科专业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高标准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打造高效能的管理服务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和打造,切实使我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以全方位的高水平走在全省应用型高校的前列。
蒋德勤强调,在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特色化。办学特色最显著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特性,本校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二是优质性,优于其他学校的,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三是稳定性,长期起作用并得到社会公认;四是发展性,即应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丰富和发展,否则,被其他学校追赶甚至超越,就会逐渐失去自身应有的特色,或者将不成其为特色。“ 特色办学”是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个“特色”就是要学校要实施错位发展,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既是优势,也是实力,更是示范的体现。 实践证明,寻求高、大、全的发展之路是行不通的。只有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对我校的三次评估,并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就是我们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所以,我们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扭住“特色”这个关键,以特色展现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特色展示的窗口,必须花大气力,通过改革创新、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加强培育和建设,使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
陈士夫:历史地看待“应用型”,打比方阐释“高水平”,系统地把握“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
关于“应用型”,陈士夫认为,我们现在开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用大学建设,是学校原来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现在学校已不是转型发展的问题,而是定型深化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好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问题。下一步,要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如何体现学校建设“高水平”方面,陈士夫从错位发展的角度, 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假设我们学校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这两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满分均为100分,如果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得分为85分、应用能力方面的得分为70分;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能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他们在基础知识上得到75分、应用能力方面也得到85分的话,那么显而易见,我们人才培养的综合得分可以超过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他指出,要围绕大学的根本使命和核心职能,着力打造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成果以及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和师资队伍,坚定不移地走以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社会服务的发展之路。
陈士夫认为,学校发展要突显“地方性”。即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凝练办学特色,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之路。陈士夫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我们既不能以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为借口,放弃或淡化高水平,也不能以高水平为借口,贬低或轻视地方性、应用型。在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中必须使三者都得到充分彰显。
陈士夫指出,学校将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总目标,坚持“项目驱动、改革示范、重点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以“五大项目”、“四个专业”为建设抓手(五大项目:特色学院、国际合作、师资队伍、科学创新、实践条件等建设项目;四个专业:动物医学、农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开拓创新、强化内涵,全面推进建设工作,提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陈士夫强调,上述“五大项目、四个专业”,不能认为这只是一些简单的项目,未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也不能有与己无关的的思想,而是需要全校上下整体推进、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系统性工程。对此,全校党员干部要带头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以“三严三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干部模范行为带动师生员工,不遗余力地推进建设工作,确保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取得切实成效。
郭亮:《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是任务书、进程表也是施工图
郭亮指出,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并批复同意《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付印实施。项目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 项目实施的周期长(2014年-2018年)、投入大(累计投入1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5000万,学校自筹5000万),需要举全校之力加以推进。
郭亮认为,137页共87000余字的《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准确地把握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内涵,从应用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应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方案》目标合理,建设思路清晰,建设内容明确,建设措施有力,保障机制可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统领作用,是学校也是各单位、各部门推进项目建设的任务书、进程表和施工图,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研读《方案》。
关于如何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郭亮提出了自己的九个方面思考,希望引发广大教职工更广泛、深入的思考:
一是“高水平”重点体现在:顶天水平(国家级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人才、成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点建设专业);立地水平(与地方行业企业结合度和贡献度、服务地方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社会、政府、家长满意度)。二是“地方性”体现在:(学校长期扎根县城办学、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依托(依靠)地方、为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服务的关系、学科专业 建设的关系)。三是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功能定位和服务的要求,为学校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在宏观上做好谋划。四是不断深化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内涵的认识,科学合理、前瞻性地确定学校办学目标。五是要抓住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六是学校人才培养是主要任务,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学术性(回归),要牢牢把握高水平的本质特征,在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七是要继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统筹资源,激发活力,以高水平的办学理念,服务发展目标,推进学校发展。八是办学特色不可或缺。九是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个工程,社会在发展,五年后“高水平”内涵可能变化,所以建设方案也是谋划“十三五” 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与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
(责编: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