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别山道路”搭起新桥梁

05.12.2014  23:12
 

编者按:2012年12月,我校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正竹被选派到金寨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农业、粮食,主抓茶产业。两年来,张正竹一心扑在该县农业产业特别是茶产业发展上,以金寨为家,与农企为友,一手打造了远近闻名的“金寨红”,探索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机制,推动该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我校与金寨县深度合作,成为广受企业和农户爱戴的“茶县长”。

张正竹的事迹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的高度关注,11月10-12日,受省委教育工委领导指派,教育厅科研处会同宣教中心、我校宣传部赴金寨县,对张正竹事迹进行了采访,并于12月2日在安徽教育网刊发(链接: http://www.ahedu.gov.cn/26/view/261351.shtml )。现将稿件予以转发。

 

为“大别山道路”搭起新桥梁

——记“茶县长”张正竹教授

2012年12月11日,对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常务副院长兼茶叶生化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正竹教授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走马上任,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金寨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任期两年。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大学校园里学识渊博的农学博士、二级教授到贫困县的“父母官”,张正竹在金寨想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又给金寨留下了什么?

 

走进大别山——“我就去金寨,只要在金寨能做好的事,在其他地方就都可以复制!”张正竹选择了金寨县,选择了在大别山道路上奋然前行。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现代产业园区,226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国;这里曾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也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库区县。全县平均海拔500米,千米以上高峰122座,耕地面积3.2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8.16%,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和贫困地区县。尽管全县特色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有林地面积4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6%;茶园面积15.7万亩,年产茶5100吨,是历史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主产区;栗园50万亩,年产板栗3万吨,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桑园6万亩,年产鲜茧3500吨;油茶基地14.7万亩、山核桃基地7万亩。但长期以来,金寨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已有农业产业既不够大、也不够强,农业特色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全县年财政收入仅6亿元,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2年,金寨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安徽茶产业振兴”计划;2012年5月19日,吴邦国委员长考察金寨后,带来了“5+1”项目,居于首位的就是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项目;特别是随着《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省委、省政府“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多重利好的政策机遇叠加,为金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张正竹到金寨县走马上任了,2013年3月他又被六安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市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全市茶产业发展等工作。

安徽农业大学著名的“茶教授”到地方挂职,省委、省政府给了张正竹宽松的“条件”:六安市、农委、金寨县等几个地方任选。张正竹最终选择的是到金寨县挂职。对他的这个选择,好多人不理解,就像好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去挂职一样。是啊,在学校,2007年他就破格晋升为教授,是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常务副院长,行政级别已是正处级,不需要通过挂职来积攒什么对个人升迁有利的经历。就算是组织任命需要下去挂职,一般人也会选择相对条件好一些、容易做成一些事的地方。但张正竹想的是,作为一个研究茶的教授,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别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是最有价值的。在地方,还能了解一线产业的真实情况,这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工作是有帮助的。选择金寨,就是因为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金寨能做成的事,在其他贫困山区都能做成。对安徽农业大学来说,派张正竹去挂职也是需要下大决心的,他除了是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还兼任重点实验室主任,是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成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学校为什么要派这样的一位专家去县里挂职?张正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这就不得不先说说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道路”。

30年前的1985年9月,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政府携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专科班,金寨是安农大“大别山道路”的起点。这个专科班一办就是13年,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培养了410名毕业生,相当于10年间分配到金寨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安农大在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西洋参教授宛志沪、板栗教授任立中、茶叶教授江光辉、林业专家张良富、园艺专家钟家煌等等一大批走大别山道路的前辈,把农大人“朴实、诚实、务实、求实”的印记刻在大别山神奇的土地上,印在老区群众的心里。走大别山道路,已经成了每个农大人的神圣使命。

“学校派我去金寨,就是要我把这件事做好!”“我是农大人,是安农大大别山道路上的跋涉者,是学校派到老区的联络员,必须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才能取信于老区人民,才能得到老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必须保持和发扬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出实招,办实事,才能扎扎实实为老区群众办点实事。”张正竹这样说,更这样做。两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金寨的山山水水,他用实际行动,拓展和延伸了“大别山道路”,为“大别山道路”建起了新桥梁。

 

  走马上任:“我在金寨只有两个要求:一是给我下乡用的办公用车,一是要有具体工作。” 要在金寨干点实事的张正竹,把真心、真情都给了金寨。

张正竹到金寨,正值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立伊始。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激情满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3年,县委、县政府着手对全县农业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有涉农机构、人员、职能和项目资金调整变化幅度很大,19个涉农部门2个合并、13个整合、4个撤销,成立了农业发展委员会。恢复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金寨县茶叶发展办公室;全县整合涉农资金近1.2亿元,包括产业发展资金、“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小农水项目资金、库区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等,力度空前,真正实现了机构、人员、职能和项目资金四个整合。张正竹经常说:没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我什么事也干不成。以前开常委会,一讲到茶叶,每个人都能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经常是甲说甲的道理,乙说乙的道理。张正竹来了之后,县委书记明确表示:讲到茶叶,你们都不是专家,茶叶的事情就是张县长说了算!

张正竹挂职两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的同事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张教授很忙,很少能看见他回来,同事们笑他挂职的比任职的还忙。学院换届选举时,他周五从金寨赶回学校,开完会又直接从学校回到了金寨。金寨县的同事说他“朴实”“靠谱”“可亲可敬”,作为一名县委常委、副县长,他没有专职秘书,晚上11点多还在办公室工作是“家常便饭”。他不像挂职干部,更像在金寨工作多年的地方干部。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金寨的山山水水,熟悉每片茶园、每个茶叶服务公司、每个茶叶品种、每种茶叶机械,同事都知道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基层。”

金寨县的油坊乡离县城有30多公里的山路,乡里有4.2万亩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三分之一。2012年12月13日,刚刚到任的张正竹就直接来到这里。“张县长知识渊博,干事踏实,思路清晰。他给我们带来了观念的变化。”这个乡的干部群众都这么说。 2014年,油坊乡在高寒贫困山区开辟了1650亩茶园,张正竹在这里蹲点,每个星期都要上去看看,直到茶树都栽了下去仍不放心,发现草长高了,他就带着村干部挨块地查看,督促茶农们都收拾好。茶农们都说,乡村干部蹲点正常,可一个县长这样蹲点的不多。要知道,这里都是盘山公路,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深渊,路非常险,而山顶上的大风,让当地人都有些害怕。在这里张正竹还第一个提出来“旅游茶业”的概念,现在,“云水茶谷”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在金寨,即使一个普通的茶农都知道“茶县长”张正竹。这是金寨人对张正竹最直接、最亲切、最认可的评价。

 

“茶专家”成了“茶县长”:“有好茶,也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这就是我的金寨梦!”在金寨,提起张正竹,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金寨红”、想起机采、想起柴改气炒锅……

在金寨县,有几件大事和张正竹密不可分,人们一说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要说起张县长。

一是“金寨红”。金寨县自古是名茶圣地,这里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核心原产地、全国重点产茶县。金寨没有炒制红茶的历史,所以对大部分茶农来说,一年只生产一季春茶,也由此造成了“经营粗放—亩均效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恶性循环。

金寨福驾茶业有限公司是落户金寨的一家山东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生产干茶1000吨,是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过福驾茶业的许多茶农朋友都说,福驾茶业的发展得益于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张正竹。

2009年,山东五福茶业董事长吕守祥遍访南方各茶叶主产区后,来到金寨。他发现,相比南方各茶叶产区,这里茶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尤其是夏秋茶,因为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茶叶内质营养丰富,是做中高档红茶的上等原料,非常适销山东市场。可是本地劳动力紧张,鲜叶采摘山高路远,劳动强度较大。原来当地少有茶企采购夏秋茶,造成鲜叶价格低廉,使茶农对夏秋茶的采摘意识较为淡薄,形成了夏秋茶长期弃采浪费的现象。

如何变废为宝,迅速转变茶农观念?福驾茶业一筹莫展。

2012年底,春节前,吕守祥第一次见到张县长。在一个连空调都没有的农家小店,吕守祥和张县长一起围着一个小火炉,一边吃饭一边第一次提出做金寨红茶。这次见面让吕守祥感受到了安徽政府官员的亲和。2013年3月,张正竹和他请来的安徽农业大学另一位茶学教授,也是张正竹的老师方世辉一起,来到福驾茶业,为研制金寨红茶,他们连续熬了4个通宵,经过反复比对,反复调整发酵过程和发酵时间,终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优秀“金寨红”品质:“彤红汤,火糖香。” “金寨红”一炮打响,投放市场,受到广泛好评。“金寨红茶”在统一设计商标、包装和专用茶具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省级标准,规范了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标准,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张正竹还制定了六安瓜片茶和金寨红茶实物标准样,并通过专家论证。

金寨不仅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全国传唱的革命歌曲,还有个桂花村,桂花村有一棵“千年桂花王”,每到桂花开放的季节,满村飘着桂花香,可飘过就飘过了,季节一过,花谢了。张正竹又带人研制了金寨桂花茶。现在,桂花一开,全村的人都忙着采集桂花,仅这一项,农民又有了几百元不等的收入。

标准、专利,这些以前茶农想都没想过的事,在张正竹的培训、推广下,现在已成了他们口中经常说的词。张正竹还创新经营机制,在全县推广了300多台采茶机、修剪机,40多台茶园微耕机,以村组织为依托成立了多个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从采摘到茶园管理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金寨夏秋茶发展势头迅猛,超额完成了年增加产量1000吨、年增加产值5000万元的预定目标。

一是“柴改气”炒茶机具。以前,如果在茶季来到金寨,你会看到一个“壮观”的奇景:“家家烟囱冒烟,户户门前堆柴。” 全县有5.7万产茶农户,近20万茶农,小型加工厂200多家,数以千计的加工小作坊遍布全县23个乡镇。在茶叶加工中,除动力部分需电能驱动外,能源消耗主要依靠烧柴烧炭,森林资源面临遭受严重破坏的危机。靠山吃山没错,但不能把子孙后代的都吃了呀!

金寨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柴改气”“柴改煤”的尝试。

但是,对老百姓来说,环境重要,经济效益更重要,如果他觉得划不来、不方便,你再怎么说也没有用。根据县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2013年,张正竹和安农大的科研团队,为金寨县六安瓜片加工专门设计了一种以液化气替代木柴的炒茶锅,2013年夏秋茶开始试验,2014年春茶开始推广使用。使用情况是,使用液化气作燃料,燃料成本比烧木柴略高,但可节约一个烧火人工,加工成本略有下降;由于液化气火温容易掌握,加工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茶叶的色泽和风味更加均匀稳定,春茶产品每斤收购价格提高约20元;还由于液化气炒茶锅可移动,无污染,使用方便,推广后深受茶农欢迎,在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麻埠镇、油坊店乡、青山镇已经推广应用了160台,三年内可实现全覆盖。2013年,张正竹在油坊店乡试点了夏秋茶初制厂 “柴改煤”工作,对实现柴改煤的茶叶加工厂经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后,县政府给每台煤改灶补助2000元,共改造了10个加工厂。

还有施有机肥,竖粘虫板,装杀虫灯。走在金寨的茶园茶山,你随处可见的是一块块粘虫板,这也是张正竹带领实施的茶园品质提升试点工程。全县集中采购黄色、绿色粘虫板90万片,政府项目补贴一半,茶叶合作社、茶叶劳务服务公司、加工大户、龙头企业帮助流转和服务的茶园垫资解决费用另一半,开展10户联保,提高茶农参与度和中介组织的责任意识。使用太阳能杀灯、粘虫板,在全县6个乡镇开展茶园绿色防控3万亩,杜绝使用化学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每亩平均施药3次,每次平均15元/亩,农药费用合计45元/亩;使用粘虫板亩用35片,政府采购0.82元/片,计需28.7元,每亩节约16.3元。施农药需人工1.5工/亩,用粘虫板1工/亩,平均每亩节约0.5工(50元),建设3万亩共节约费用198.9万元。此外,使用绿色防控,提升了茶叶品质和价格,提升了茶叶品牌影响力,更有助于开拓茶叶市场。

周围的山更清了,水更绿了,环境更好了,而茶叶的价格也更高了,老百姓尝到了“绿色防控”的甜头。金寨茶叶质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广泛认可,“金寨红”在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国饮杯”全国名茶评比中拔得头筹,获得全国红茶类评比第一名;金寨出口绿茶更是供不应求,已经成功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在2014年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金寨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

有好茶,更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这是张正竹的金寨梦,也是金寨人的金寨梦。

 

永远的金寨人:“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里都有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乡愁。”对张正竹来说,挂职有期限,但为老区人民服务没有期限。

1969年出生在安徽含山农村的张正竹,小时候就一直盼望着农村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好起来。现在,能代表政府为农村、农民干点实事,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金寨,张正竹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是外人,他为金寨考虑的,绝不只是两年,而是更久更远。工作中“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是他的做事风格。他从来不说虚话、大话,他承诺的事就一定会办到。“当老师的,说话一定要算话!”

竹茗茶业是张正竹招商引资进来的,投资金寨茶产业,半年建成投产并取得自营出口权,2014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已经超过1200多万美元,产品出口到欧盟,实现了六安市茶叶自营出口的零突破。企业从厂房建设到产品标准,中间许多细节都是在张正竹的直接帮助下完成的。引进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公司,张正竹是全程参与、全程关心、全程服务,“谢裕大”的负责人说:“我们企业每一处都有张县长的心血。碰到这样一位县长是我们的荣幸。”在张正竹高起点的扶植下,公司2013年销售高档瓜片近万公斤,2014年销售突破1.5万公斤,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茶叶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已经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为协调响洪甸蓄能公司60亩建设用地指标,张正竹花费无数心思,跑了无数趟有关部门,终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还争取了山东福驾和山东香源两家企业改扩建厂房基地,添置设备,生产规模快速提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张正竹在金寨,还促成了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的建成,为“大别山道路”搭建了新桥梁。

为打造大别山道路升级版,2013年12月13日,在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宛晓春和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的倡导下,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安徽农业大学·金寨县人民政府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协议书》,校县共建“新型平台”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成立校县产学研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印发校县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成立首届金寨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理事会的通知》3个文件。

2014年8月金寨县组建了正科级事业法人单位“金寨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作为校县合作常设办事机构,任命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别山试验站站长何金铃副教授为中心主任,配备了副主任和2名工作人员,安排了临时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桌椅及电脑等办公设备,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安徽农业大学决定在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建设大别山试验站。金寨县政府组织召开大别山试验站建站选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选址和房屋土地征迁工作,办理了建设用地土地证并修建了园区道路,流转了380多亩试验用地。目前进入施工前准备阶段。

校县双方在调研、协商的基础上,以金寨县确定的八大农业主导产业(茶叶、蔬菜、高山米、猕猴桃、中药材、板栗、毛竹、生态养殖)为基础,决定先期重点扶持茶叶、毛竹、蔬菜、高山有机米、中药材、养殖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此外,为了推进金寨县美好乡村建设,双方确定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优先扶持的重点领域。以金寨县人民政府和安农大联合下发《关于成立首届金寨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理事会的通知》的形式,明确了7大产业联盟及其首席专家和金寨县牵头负责人。召开了安徽农业大学金寨县人民政府产业联盟专家对接会,各产业联盟初步拟订了“产业联盟2014年度工作计划”,起草了《安徽农业大学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章程》、《安徽农业大学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产业联盟专家组考核办法》、《大别山综合试验站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茶叶、毛竹、蔬菜、高山有机稻、中药材、养殖业等产业联盟专家与金寨本土专家一道纷纷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卓有成效,受到金寨广大干群的高度评价和认同。综合试验站将成为引领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大别山道路的旗帜和前沿阵地。

张正竹说他下一步要做的,是努力促成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在金寨早日建成,积极筹建运行安徽农业大学金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构建好七大特色产业产学研联盟运行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金寨构筑起一座永久的扶贫攻坚战略高地,引领一批又一批安农大师生服务团队挺进大别山。

两年的时间在忙碌中转眼就过去了。张正竹很欣慰,在金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安徽农业大学的全力护航下,他在金寨做了他想做、能做的事。对个人来说,也许业务上、经济上都有损失,但在金寨的日子,思想和灵魂接受了洗礼,业务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升,人生的内涵更加丰富,张正竹觉得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