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档案馆为你解密建国初期如何改造接生婆

26.04.2016  17:21

  前一阵子在电视荧幕上疯狂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医女就说过,女人生孩子存活的概率非常小,十个中只有三四个能够存活下来。而剧中孙俪扮演的芈月生孩子时的场景,观众看得是惊心动魄。

  在中国古代,产妇生孩子确实大多靠“产婆”接生,但旧式产婆的接生法,在近代受到了西洋医术的冲击和挑战,加之由于产婆自身的局限与非科学,她们逐渐遭遇到技术瓶颈和信任危机。近日,安徽省档案馆公布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合肥相关部门改造旧产婆的一系列档案,从中可以看到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旧产婆学习科学接生的过程。

  看看古代产婆如何接生

  网上就有网友介绍了中国古代产婆是如何给产妇接生的:古人接生的手段十分简单。古人生孩子,羊水破了没准还要折腾好久才能生出来,也没有催产针什么的,这羊水和血水混合在一起得不到引流,会流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血水,产婆不方便观察,因此需要用水清洗,擦洗不能用凉水,只能用热水,所以电视剧中产婆一般都会大声地嚷嚷“热水!快!热水!”

  古代产婆要不断地替产妇擦洗血水,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洗手。古代没有自来水,喝的洗的大多不是井水就是河水,细菌多,容易导致产妇感染,所以水要加热烧开来消毒,以降低脏东西进入孕妇体内的机会,也就是现在说的避免感染。

  产婆折腾了半天,宝宝终于生出来了。产婆一看,孩子身上满是胎脂、血迹还有胎粪什么的,产婆就得用热水给新生儿擦洗干净,清除不干净的物质。宝宝的脐带要剪断,但是不消毒的剪子可不能用。古代科技有限,酒中的酒精含量太低,不足以进行消毒,所以只能用开水给剪子消毒了,防止剪断脐带的时候感染。而剪脐带的过程,也是由产婆亲自“操刀”。

  有文章分析,古代孕妇推崇的是“竖式分娩”,有站立式、坐式、蹲式、跪式,都属于竖式分娩。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这种站式分娩,可以在南宋时期大足石刻中看到。在“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孕妇背后站着一位接生婆,前面还有一位半蹲着的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

  [1]  [2]  下一页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邓晓文 朱沛炎 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