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还有多少古诗词?合肥小学课本约60首

12.09.2014  17:03

  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曾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现在合肥学生手中的语文教材有多少古诗文内容?学校对古诗文教育有哪些探索和尝试?教育部门是否有相关的引导措施?

    【现状】

    小学课本诗词约60首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拿到的语文新课本中,还有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昨天记者特地找来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一一进行了统计。

  合肥市小学教材是“苏教版”的。记者发现,现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散文一般有三种呈现形式。一种就是纯粹的古诗词,作为一课的内容;另一种就是“文包诗”,在现代文中放进古诗词;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放在课后练习题中,让学生在课后学习。

  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只有3个地方涉及到古诗词。这些诗歌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其中一首就是数字诗歌《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学二年级课本也只有3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长歌行》(节选)、《登鹳雀楼》,也都是比较简单的。

  三年级课本中的诗歌相对多一些,一共有6首,分别是《枫桥夜泊》、《春雨》、《山行》、《夜书所见》、《梅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最多,也相对难度大一些,共有8首,包括《元日》、《江雪》、《望洞庭》等,还有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这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宋词。

  五年级课本中有5首诗词,包括《寻隐者不遇》、《所见》、《题秋江独钓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村居》。六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也是5首,分别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大风歌》、《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第一学期上册的诗词一共有30首”,包河苑小学语文老师许道平说,下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基本上也是这么多,小学12个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加起来大约有60首。

    【要求】

    一二年级就要会50篇诗文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学生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2012年开始启用的新课标,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到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从上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掌握50篇(段)优秀诗文,而从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来看,即使算上少数现代诗歌,也远远达不到50篇的标准。课本上提供的诗歌有限,学生们该从何处去学?这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补一补,否则连课标中的最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了。

  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也进行了明确,可不是为了考试。“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探索】

    经典诵读多年前已开始

  将诗词与教材融合起来

  合肥市包河苑小学从去年开始开设了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列入到课表之中,每周一节,雷打不动。

  不过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现在老师们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不断总结好做法。已经做了29年语文教师的许道平,在这方面很有一手,“除经典诵读课之外,我把古诗词经典篇目跟教材结合起来,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

  许道平现在跟班带二年级语文,她翻开课本举了个例子:在第一课识字部分,有“烟波、水乡、荷塘、渔歌、归舟、枫叶、灯火”等词语,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描写江南水乡的那些诗词。许道平就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都有哪些相关诗词,然后再加以解释和延伸。学生们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就把古诗词顺手也学会了。

  这个办法还真的特别有效。许道平从去年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这个办法,一年过去了,现在班上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两百首唐诗。“一般都是在上新内容前,把相应的古诗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般两三天学生们就能学会一首诗。一年下来,有些聪明的孩子就能背诵200多首诗了。”

  现在学生们进入了二年级,许道平又给学生们准备了宋词,她已经根据教材,将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宋词都挑出来了。“计划利用二年级这一年时间,教学生们了解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宋词,让他们从小就对古诗词有一个大致了解。”

  部分学校有系统教材与课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新学期开始后,每天早晨,屯溪路小学又开始传出了经典诵读的悦耳声音。这是所有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正式上课前诵读10分钟的古文经典。除此之外,所有班级每周还有一节经典诵读课。

  屯溪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在2002年,屯小就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摸索。“一开始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读些古文经典,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该负责人介绍说,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12个学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校本教材都齐全了,而且还有专门的课程纲要,老师上课也有了准则。

  传统文化经典固然非常好,但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些古文可不容易。为此很多学校都想了不少办法,在学生诵读经典的基础上,学校开始组织各类朗诵比赛活动,还把经典诗词与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就在前不久的中秋节上,我们还组织了朗诵会,让学生们把跟月亮、跟中秋相关的古诗词找出来,进行朗诵比赛”,屯小负责人表示,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避免了单纯枯燥的学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