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让学子早日品尝科研滋味

06.11.2014  10:40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机器人”成为当今国际机器人研究的一大热点。让机器人在云端“牵手”实现互助合作,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日前,中科大机器人实验室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联合进行的首次云机器人实验取得成功,并获得2014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公开赛技术挑战赛冠军。在中科大云机器人“可佳”研制过程中,青年学子成为重要力量。 “我们的团队成员以研究生为主,他们大多在本科期间就到实验室参与研究。”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小平教授自豪地说。

  在实战中直面前沿

  “我以前只注重理论,但一系列实验课,让我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口号,而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趣的事。”中科大物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陈锟坦言,在实战中直面科技前沿,让他重建了思维模式、开拓了学术视野。 2011年保送研究生后,他在短短两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物理学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3篇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是中科大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中科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张增明教授介绍,作为首批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每年选课学生有6000多人,对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难易程度构建起多层次、研究型的六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低年级以激发兴趣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为目的;高年级则以全方位的科研素养训练和自主实验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实际操作中,实验教学中心一般会及时将最新前沿科研成果、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实验,实验内容每年更新约20%。例如,该校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潘建伟院士的研究团队通过提炼,将他们在量子纠缠和量子编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面上实验,使高年级本科生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实验方法,自己动手观察了解深奥的量子现象。

  “这些实战训练,能让青年学子迅速上手。”中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表示,物理实验教学只是中科大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实验教学中心的有些设备已达到科研级水平,学生掌握这些手段就能很快进入科研。“有些研究性实验,如果实验教学中心做不了,还可以到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等6大公共实验中心去做。

  在竞技中切磋技艺

  “可佳”是国际服务机器人界的明星。在巴西第18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中科大自主研发的“可佳”智能服务机器人夺得冠军。这是我国服务机器人首次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中排名第一。此外,该校还蝉联多机器人2D仿真比赛冠军,连续十年取得5次冠军、5次亚军。

  在中科大校园,无论是科研战场,还是比赛现场,都能看到青年学子的身影。这些中国自己培养的学生,经常被戏称为“土著”。然而,在国际赛场上,这些“土著”往往出手不凡,在与国际一流高手过招中脱颖而出。在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中科大研一学生王宁扬负责“可佳”机器人硬件的拆卸、装配和维护,为夺冠立下大功。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兴起,超算竞赛成为未来超算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为各国检验下一代超算人才的“试金石”。前不久结束的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中科大曙光队首次参赛就夺得总分亚军。

  今年年初,中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挑战了化学成像极限,标志着光学成像技术从此进入亚纳米时代。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三位审稿人盛赞:这一研究“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这一重要成果的背后,也有青年学子的贡献,博士生张瑞、张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让青年学子早日品尝科研滋味,在同台竞技中提升自身能力,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秘诀。”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表示,对于青年学子参与科研和科技竞赛,学校总是持鼓励态度,并给予“真金白银”支持。近年来,中科大青年学子屡屡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国内外科技竞赛中“露脸”,正是这一理念结出的硕果。

  在过程中品尝滋味

  “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你就会了解一个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也会知道怎么做研究。 ”中科大信息学院2011级本科生王牧,被同学赞为创新小“超人”。“大研计划让我提前领略到如何做科研,这种经历为今后选择科研方向提供了宝贵经验。 ”王牧深有体会地说。

  在中科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校内或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的导师和课题,利用一个暑假或一学年的业余时间完整地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完成后可得4个学分。这项2000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将学生进实验室、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之中,每届本科生中超过一半学生参加,约30%的同学还公开发表了研究成果。

  王牧大二时在上信息学院李骜老师的《生物医学基础》课时,对生物信息学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报名参加暑期大研计划。由于对该方向不太了解,选题遇到很大困难。在仔细研读李老师推荐的几篇论文并商讨后,他最终确定课题——“基于治疗前后癌症基因组数据的变异检测算法研究”。研究过程中,当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产生疑惑时,小王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但有时理解会出现偏差,“甚至犯了原则性错误”。之后,王牧主动与老师讨论,工作效率和方向准确性大大提高,最终取得了校优的好成绩。

  此后,王牧在创新路上收获不断:参加与斯坦福大学合办的《创新设计课程》,其团队设计制造的产品原型“触觉导航系统”,在答辩中获得最好成绩A;在前不久教育部举办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由王牧等中科大本科生与同济大学、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生组成的参赛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的30支队伍中名列前茅,获得二等奖。

  迄今,中科大共毕业5万多名学生,已有59人当选两院院士,可谓“千人一院士”。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让青年学子早日品尝科研滋味密不可分。”中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