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拍《夜莺》获法国观众好评

16.08.2014  17:12

由广西电影集团出品的中法合拍电影《夜莺》,已于今年5月7日在法国公映。作为2010年中法签订电影合拍协议后两国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夜莺》娓娓讲述的亲情故事和片中体现的人文情怀深深打动了法国观众的心,“现代中国都市与传统农村间的漫步”“精妙而温情的中国形象”“让我们看到诗一般的中国”……法国媒体毫不吝啬地将溢美之词赋予来自中国、来自广西的美丽“夜莺”。

担任影片编剧、导演的是法国著名电影人费利普·弥勒,2002年执导的电影《蝴蝶》令他蜚声国际影坛。“电影必须秉承人文精神和哲学追求,”费利普·弥勒的电影美学主张,赋予《夜莺》特别的力量。

在中法合作双方和费利普·弥勒的艰苦努力下,影片较好地摆脱了通常外籍导演在中国题材中的过客视角,使影片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接地气”的合拍片。弥勒在表述《夜莺》的创作主张时说:“我想用西方的叙述方式,讲述一个纯中国的故事,表现中国的现代感和人们的努力,告诉国外观众,中国是一个美丽壮观的国度,广西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夜莺》在法国公映后,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成为第一部在全法国最卖座的中小成本投资的非商业类型的中国影片。与同期在法国上映的影片相比,《夜莺》的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票房收入都领先于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美国惊悚动作片《破坏者》及法国本土影片《免费入睡》。到了第11周还保持着每周66场的放映势头。法国宣传发行公司UGC还在根据稳步攀升的观影人次增发电影硬盘,以期达到更大范围的放映规模。

法国媒体给予《夜莺》一致好评:《当代妇女》杂志认为这部电影“令人怦然心动”,让人“一头扎进鲜活的当代中国”。《费加罗报》认为这部“鲜活感性的中国寓言使人们找到了心灵之路”,法国导演到古老而现代的中国拍摄充满温情的故事,是在“向改革中的中国致敬”。法国《回声报》称,“西方观众近几年都习惯了很多关于中国‘灰暗’的影像,《夜莺》让我们重新看到许久未曾见到的中国明亮、快乐的一面。” 《人民日报》7月3日载文评价:“在电影《夜莺》中,比公认的世俗成功更宝贵的是家庭的重量。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人回忆起那些因繁忙而忽略的亲情,还有被遗忘的心与心交流的温度。”

在第一出品人、广西电影集团董事长匡达蔼看来,《夜莺》是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证明中华正能量也能在西方主流市场得到回声与共鸣。《夜莺》在法国观众中引发共鸣,实现了“广西电影集团的‘世界眼光,中国故事,广西元素,人文精神’的创作生产追求”。

目前,《夜莺》已经销售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入围法国、美国、德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或电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