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评教授已经试点三年 安徽18人取得正高职称

16.09.2015  16:24

9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 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9月9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在第31个教师节期间,国务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送上了一份“大礼包”——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大家首先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也能当教授啦!”

制度改革实施后,对中小学教师有哪些影响?对学生是否有影响?评上“教授”之后,教师能否享受实际待遇?我省的相关改革方案是否开始起草,何时可以实施?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日对省教育厅师资处齐建平处长进行了专访。

状况:55万中小学教师职称升级有堵墙

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特级教师”并不属于职称序列,而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表彰性荣誉称号。每三年评一次,每次全省总共只有260人,目前我省在岗的特级教师只有700人左右。目前我省共有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约55万人。

按照以前的职称评定方式,中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级,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中级,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堵墙。而将要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望在这堵墙上为他们开一扇门。尽管指标不一定很多,但毕竟门被打开了。

解读:最终落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齐建平告诉记者:“国家这一改革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统一中小学职称序列,可以有效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地位,为中小学教师打开上升通道。

二是创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价的标准和方式,这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改变。

第三个核心就是把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相衔接,将彻底改变以前评聘分离的状况。

影响:不仅影响教师,也影响学生

齐建平介绍,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受到影响的不光是教师,还有学生。评价标准和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职称评定不但要有专业能力,同时还要获得社会认可,包括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很重要,这就可以引导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对学生好。

而这些影响归结到一起,最大的影响将是对整个教育工作的巨大促进,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公平,质量更高。

准备:已经试点三年,2016年开始评审

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进程,齐建平说,会按照国家部署,在2015年年底前报国家备案,同意后即可下发并公布改革方案。评审工作也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2016年开始。

那么,我省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始起草了吗?其实,3年前,我省就有3个市按照该方案展开试点工作。

2012年开始,我省在亳州、淮南、马鞍山三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按照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工作思路,通过岗位核定、人员过渡、推荐竞聘、组织评审等工作环节,共为70077名教师实施新的职称体系过渡,其中高级8284人,中级37476人,初级24317人。

试点过程中,通过评审,18人取得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597人取得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1446人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齐建平表示:“效果还不错,但是现在要面向全省推广,各方面还要更加完善。”

所以,此次我省将出台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在试点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