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论文化 推进改革创新 续写百年辉煌 在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6.01.2015  13:39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纪念中国红十字会建会11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向全国的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和志愿者,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和台湾红十字组织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关心红十字事业的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老会长彭珮云同志和很多老领导,他们都是年过古稀或者说年过耄耋,长期为红十字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卓越贡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些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中国红十字会110年历程,我们都感慨万千。下面,我先作个发言,主要谈三点:一是红十字会110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些人和事;二是红十字会110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当前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三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红十字事业,需要我们特别抓好的几件事。

一、中国红十字事业110年的历史,有大量值得书写与永远缅怀的人和事

和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于索尔费里诺之战一样,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于1904年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的炮火之中。战争的爆发,导致大量无辜的民众伤亡惨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当其时,由仁人志士激于义愤和博爱情怀,发起成立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专以救济被难人民为是”。这一年的3月10日,中、英、美、法、德五国人士会聚于上海,宣告成立万国红十字会,在全国范围组织力量,救济东北受困民众。中国红十字事业110年的历史由此发端,并于日俄战争救护及战后赈济结束后,正式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从而走上自我发展道路。中国红十字会经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以人道救助为宗旨的社会组织。

110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叠经风雨,历经沧桑,抱牺牲之志愿,本博爱之襟怀,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足迹。

中国红十字会初创不久,就成功救助了46万多名在日俄战争中遭受战火侵袭的难民。当年4月在日俄战争前沿,位于辽宁省旅顺口的牛庄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十字会地方分会,四个月时间就救助了难民4千余人。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了大地震,当时的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华山医院,派出了医疗救援队,东渡扶桑,开展救护,开启了中国向海外派出国际救援队的先河。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武汉成立了临时救护委员会,救护队员们在红十字的旗帜下,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赈济难民,其中有很多红十字医务人员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还有非常珍贵但又鲜为人知的史实,解放前湖南省红十字会的会长颜福庆,经常免费救治百姓。毛泽东同志的夫人杨开慧没有钱看病,毛泽东同志在深夜背着她找到颜福庆寻求救助,颜福庆免费把杨开慧的病治好了,这件事没有多少人知道。一直到解放以后,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单独请颜福庆吃饭,客人只有颜福庆一人,当时旁边人都非常奇怪,不晓得这个人是谁,能够得到如此的待遇。据说,颜福庆自己也不知道他当年救助的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直到毛主席讲述了当年的往事,大家这才明白。八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仍然鲜为人知。我到湖南参观湖南红十字会成立百年历史展的时候,看到了毛主席与颜福庆一起用餐的那张照片,才了解到这段往事。

回顾解放前的那段岁月,可以说中国的红十字事业从战地救援起步,到防治疫病、救济灾民、救助难民,以德行善举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了一股暖意,用人道理念为漫漫长夜增添了一丝光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红十字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据国际公约、国内法律赋予的职责,利用国际组织、人道组织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际地位和优势,协助政府开展了大量人道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组织。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人员赶赴朝鲜战场,担负战场救护和救助难民的重担,并成为交战双方联系磋商的重要渠道。海峡两岸隔绝多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首先由中国红十字会出面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取得联络,才逐渐开启两岸的官方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使中国红十字会走上了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的轨道。在我国,专门为群众组织立法的只有红十字会和工会。

进入新世纪,中国红十字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以“三救”即救灾、救护、救助,“三献”即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遗体器官为重点,广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拓展人道领域,办了大量实事善举。红十字事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红十字会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最令人鼓舞和难忘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十字志愿者。代表人物如江苏南通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今年己经86岁了,是南通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便出来磨刀。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老人就到了红十字会,把自己磨了3个月刀所挣的1000多块钱捐到了灾区,后来几年又多次通过红十字会将自己的辛苦钱捐给其他灾区、儿童福利院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大家的眼里,吴锦泉老人捐的每一元钱所体现的爱心与正能量,不比我们有些企业捐的一百万少。还有大家熟知的辽宁的郭明义,20多年来坚持每年献血,累计献血量已经超过6万亳升,他还主动宣传和组织无偿献血10余次,2009年他发起成立了人体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经带动了200多人参与。江西南昌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已经年逾80岁,仍然热心志愿服务,她创办了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已经为南昌市上百个社区49万多人提供健康服务。安徽的傅强,累计献血也超过了6万毫升,累计志愿服务超过了9580个小时。还有今天到会的叶如陵同志,援藏从事医疗工作30余年,2000年回到北京,无偿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咨询,走访空巢老人,深入学校义务普及卫生救护和健康知识。以他们为代表的红十字志愿者是全社会的道德楷模,是红十字事业的脊梁,红十字会的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共产党员,是共产主义战士,也是加拿大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他到中国抗日战争前线做医疗救助工作,也是通过国际红十字协会组织安排到延安。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忧,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加拿大学者在中国看到这篇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赞美白求恩是最好的医生。

中国红十字会110年的历程,给我们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也给了我们一种温暖和自豪感。中国红十字事业植根于人民这片沃土之上,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之上,培育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红十字人历尽磨难,仍始终屹立在人道领域的前沿,造福桑梓、回报祖国。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的一员,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红十字事业110年的历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第一, 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并把其宗旨落实到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之中,这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把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宗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努力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合力,以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走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红十字会最初的建立,是出于拯救日俄战争中东北难民的需要,这本身就是适应时局变化的一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1993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将红十字会作为一个法定机构,规定其职责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以法治手段建设红十字会的方式,也是一种改革创新。将来,我们仍要坚持以改革为纲,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以“依法办会、严格管理、公开透明”为核心的制度环境。

三、继承中国红十字事业110年的光荣传统,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辉煌历史,特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体系和红十字文化。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毛雷尔的时候讲了一句话,说“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这对中国红十字会全体同仁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也给红十字会赋予了一项崇高和重大的任务。我们要高举旗帜推动红十字事业奋力前进。同时,我们要很好地阐述红十字精神,结合时代特点、中国国情,面对实际问题,构建红十字理论体系。中国乃至世界都需要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把红十字运动的本质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打造中国特色人道主义道德观,实现红十字精神的中国化,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提升我们的软实力。中国红十字会的精神是人道、博爱、奉献。对这几个词的含义,我曾查阅过不少书。“人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经典著作《易经》。《易经》中提出了“天道”和“人道”的概念,“天道”就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人道”的意思主要是指人怎么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强调人要善待他人、服务别人,此谓人道。现在的中文词典对“人道”一词的解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爱护人的生命;二是关怀人的幸福;三是尊重人的人格;四是维护人的权利。我们红十字会讲“人道”,也是依据这四方面的内容来展开。

什么是博爱?大家都非常熟知孙中山先生曾多次为不同地方的红十字会题写“博爱”二字。有不少人以为“博爱”一词来自西方的语境,实际上,1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唐代,韩愈在《原道》这篇文章里就用过“博爱”这个词,他在文章的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说“博爱之谓仁”。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就是博爱,就是泛爱,爱自己的亲人,也爱社会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遇到困难、最需要同情和帮助之人。

奉献”一词,古汉语辞典解释得很明白,“奉献”的“”就是两手举起来,表达恭敬的心意。“奉献”就是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财富献给别人。我常说,我们的企业爱心人士和社会公众在捐款和志愿服务之时,也正在体现这种奉献精神。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度契合的。我们特别要提倡红十字志愿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幸福观。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幸福,要纠正对幸福的片面理解。前些年,有电视台采访路人,问什么是幸福?很多人回答幸福就是拿高工资、住好房子、开豪车等等。很遗憾,我没有听到采访过程中有人说幸福就是让别人幸福。其实,幸福的涵义,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对幸福的追求可区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首先是物质上的需求,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幸福的追求一定会上升到精神层面;第二,幸福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得以实现,追求高尚理想的过程就是幸福;第三,幸福一定要区分利己主义的幸福和利他主义的幸福。我们红十字会应该提倡利他主义的幸福观,不要拜金主义,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说过,只有别人幸福自己才幸福,只有别人完美,自己才完美;后来,他又说,只有全人类解放,自己才能解放。总之,我们一定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红十字理论体系,我们的红十字文化既要体现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宗旨,也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坚持推进红十字会的改革创新和自身建设。这些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将能力建设作为历年工作的主题,将改革创新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我们要不断提高各级红十字会的能力和实力,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人道服务的需求。当前国内外人道需求有增无减,就国内来说,自然灾害频发;就国际来说,传统的、非传统的威胁在加剧,红十字会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推进以“依法办会、严格管理、公开透明”为核心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监督体系,切实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第三,努力抓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青少年,红十字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在青少年。我们红十字会现在有一个优势,就是会员当中很大的比例是中学生、大学生,这是我们的主要力量。让青少年参与红十字事业,是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为道德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道德实践,正所谓“行善积德”,只有行善才能积德。一定要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去帮助别人,不要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2010年我参观北京市的红十字模范学校——中关村中学,非常有感触。家长特别希望让孩子去那个学校读书,主要不是因为学校的升学率有多高,而是因为学校的红十字活动开展得好。家长们说,孩子到这所学校读书以后,有了明显变化,回到家主动扫地、洗碗,懂得关心父母了。从家长的感受来说,红十字进校园促进了学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培养。不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学校的红十字工作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自救互救能力。如果我国能够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规定初中生或高中生在毕业前必须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话,全民族应对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做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我一直希望各地加快探索建立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档案,记录每位志愿者的服务经历。将来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除了领取毕业证,还能领取一张特别的证书,上面记录了这名同学加入红十字会的时间,参与过哪些志愿服务等等。如果这些能够实现的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全民族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国红十字会的110年,是伴随国家民族的命运跌宕发展的110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强不息、不懈奋进的110年,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110年。回顾110年风雨历程,我们看到了曲折徘徊,更看到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这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百年荣光,也是全体红十字同仁的宝贵财富。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的支持与合作,有三千万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的努力与奉献,中国的红十字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华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