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红军之乡”的气象“新长征”

18.11.2016  17:36

      安徽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之乡”。红军长征的四支主力部队中,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均发源于金寨地区。其中,成立于金寨麻埠镇的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最先抵达陕北的队伍,也是唯一一支在长征中人数有所发展的队伍。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寨成为安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区;解放战争时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给这片革命热土又添光辉。
      然而,与许多革命老区相似,金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与历史因素共同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10万金寨群众还牺牲了世代耕种的10万亩良田。既是“将军县”,又是贫困县,集老区、库区、山区为一体,在金寨这片土地上,气象事业如何顽强“生长”并在近60年间不懈努力于服务当地脱贫发展的呢?

1983年金寨气象部门全体职工合影

长征精神鼓舞人打消退意

      金寨气象事业起步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有两个观测站。其中,南溪站建于1957年,1958年开始有观测资料;梅山站1960年建站,县气象局现在的观测场就是在其基础上建成的。南溪站所处位置地势高,四周没有遮挡,观测条件很好。直至2000年南溪站停止运行,在该站运行42年间,观测资料从没有中断过,资料保存较为完整全面。
      而对于1942年出生的倪本泉老人来说,从20岁来到这里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他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这片革命热土。
      倪本泉毕业于安徽省气象学校,“1962年10月,我从梅山出发去南溪观测站入职,早晨6时上船,坐了将近3个小时,下船后再走上20多里路,花了大半天才到达南溪观测站。”他回忆说,当时正值深秋,早上透过窗户看外面,就发觉一片白茫茫,走到屋外才发现是下霜了。金寨被环山包围,湿度大,气温偏低,当年倪本泉每天去观测场采集资料回来,鼻头都冻得发红。
      南溪站建站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没有通电、通水,照明只能靠点煤油灯,用水则需要大家轮流到几里外去挑。“1963年时,观测站有一台工作用的铁皮收音机,用的是一种大号电池。为了买电池,我们从南溪走到梅山,来回得走将近100里路,花上一整天时间,可买回来用了没几天就没电了,只能步行再去买。”倪本泉回忆道。种种困难条件对于在城市长大的他来说,已大大超出想象,心里不禁打起退堂鼓。
      “后来,我们去红军师部旧址参观学习。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我很大鼓舞。我是学气象的,就是要服务群众,要到最艰苦、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倪本泉说。

1986年梅山站工作人员通过收听收音机记录天气预报

从“预报条”到“小黑板”

      当记者问起那台铁皮收音机的用处,倪本泉笑着说,当时金寨通信条件差,观测站每天16时45分要通过收音机收听省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形势分析,然后手绘出简易天气图。倪本泉和同事们每天3次进行观测后,都是将观测资料编成报文,并通过手摇电话打到邮局,再以电报形式发出去。
      观测资料发出去以后,站里工作人员要誊写天气预报数份,包括24小时预报和48至72小时的预报,送给当时的区委书记以及区委办公室等部门。这种预报产品被倪本泉称之为“预报条”。他们不仅要誊写“预报条”、送“预报条”,还要把预报内容一笔一划写在小黑板上,挂在醒目位置供公众查阅。
      “有时候看到天气要变了,我们就赶紧跑去改小黑板上的预报。当时的预报手段很有限,预报水平跟现在没法比,但我们始终想着要准确预报,为大家做好服务。”倪本泉说,那时候连24小时预报的准确率都不算高,预报服务基本上是靠两条腿“步行”。
      1972年,倪本泉被调到梅山观测站工作。梅山站除了观测业务,还要承担每天6时至18时每小时一次的航危报业务。这类报文非常重要,邮局会派专人提醒发报。哪怕不值班的时候,倪本泉也牵挂着这项业务。无论出现任何意外事件,这里的气象报文一次也没有错报、迟报。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年梅汛期,金寨县政府正在召开党代表会议,倪本泉突然闯进会场,将两天后暴雨将至的重要信息交给县领导。经过研究,县里面连夜取消会议,安排各乡镇负责人回到各自岗位,进入紧急防汛状态。暴雨如约而至,这里的灾害损失却被降到了最低。
      而在那时,金寨人终于不用再去找“小黑板”了,天气预报开始通过当地广播电台对外发布。

1985年金寨气象部门用高频电话为县政府提供气象服务

自力更生“开荒”谋发展

      跟随金寨县气象局局长张彦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至今依然在运行的梅山观测站。小山坡上有两栋小楼并立,办公楼二楼平台连接着旁边小山上的观测场。站在观测场远眺,便能看到梅山水库的大闸。
      对于梅山观测站的发展,老气象工作者李燕念念不忘那段“开荒史”。上世纪70年代开始,革命老区气象事业迎来发展契机。“为了自力更生搞台站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下班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全员参与,在台站周边平整土地做基建。我们带上铁锹和扁担去挖土、挑土、压平土面,等到天黑了才收工。”
      就这样,梅山站从1972年以前的一排小平房,到1975年盖起7间房,再到1988年盖起了业务楼……
      从80年代中开始,南溪、梅山两站基本都用上了高频电话,可以和市气象台呼叫通话,这比用收音机要方便多了。但当时的高频电话非常笨重,值班员随身携带不方便。为了不漏掉任何呼叫,值班员经常不敢喝水以免常上厕所;晚上,也只能睡在面积不大的值班室的地上。
      “说金寨条件不艰苦那是假的。但我们认识到,肩上的责任很重。一场在平原地区并不起眼的降雨,在山区就有可能成为灾害。所以,无论工作、生活条件如何变化,我们保障‘红军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心始终不会改变。”李燕说。

1990年梅山站工作人员接收天气传真图

服务老区脱贫之长征仍在路上

      近年来,在省气象局党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金寨气象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金寨县气象局逐年推进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全县建成天堂寨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及39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气象灾害监测站点覆盖率达100%,易灾区专业气象要素监测达标率达98%,气象装备保障率达95%。
      从连夜修改小黑板上的预报信息,到利用短时临近预报(警) 系统查看全省各雷达站的雷达回波拼图,监测本区域和上、下游降水强度和移动方向,订正本站短时临近预报;从闯进会议现场送决策服务材料,到利用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分系统将预警信息通过不同终端同时发布;从单纯只做天气预报,到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从笨重的高频电话,到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但金寨依然是较为贫困和落后的地区。只要老区还有一天没能脱贫致富,属于我们的长征路就还未走完。”张彦说。
      2016年6月30日至7月5日,金寨出现汛期最强降水过程,多地单日降雨量超过25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县气象局提前为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指相关部门制作决策服务材料,与国土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及时、有效,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除了着力于防灾减灾,在精准服务老区脱贫中,金寨气象部门还做了很多:与农业、林业、交通、国土等部门合作,推进专业化的气象观测网建设;以天堂寨旅游气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抓手,建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的旅游气象观测系统、旅游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在长征精神照耀下,他们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