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尾中华鲟昨宜昌放流 约10天后进入长江安徽段

26.04.2016  13:58

中华鲟等待进入长江。

据江淮晨报报道   大家好,我是一条中华鲟,你可以叫我“小鲟”。我虽然没有大熊猫那么憨态可掬,但我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哦!虽然我自出生就一直被人工饲养,但我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4月24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我与其它2019尾小伙伴被逐一放流长江。接下来的日子,我要战胜一切困难,向着大海前进。在途经800里皖江时,还请各位安徽老乡多多关照!

  节日:万众瞩目送我回“家”

4月24日上午,这是我最值得铭记的一天。当天一大早,我和其它同伴被送到了宜昌市胭脂园放流点。现场的市民与志愿者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争相护送我前往放流水池。

9时40分,历史性的一刻到来了。“开闸、放流!”伴随着欢呼声,我和众多小伙伴前赴后继,沿着放流通道游进长江。岸边有许多的爱心市民和志愿者,还有一直照顾我们的中华鲟研究所的各位叔叔们,在这里道一声谢!

入水后,我先适应了一下,然后顺流而下。我一路向下游去,听说截至4月25日17时,就已经有51尾中华鲟同伴通过了距放流点18.68公里的猇亭监测站,其中最快的小伙伴在24日14时17分54秒时就已到达。我们的目标是大海,那里是我们的家。

  旅途:约10天后进入安徽境内

我知道,我们的前方注定不会是一路坦途。据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叔叔说,去年用声呐标记的61尾中华鲟小伙伴,到长江武汉段时就有6尾失去了踪影。再往下游,在九江到南京江段,又有6尾中华鲟的标记没被捕捉到。研究所的叔叔说,声呐标记丢失的原因也不好判断,可能是一些小伙伴“迷路”误入了长江支流,也可能是人为原因进行了破坏。

小鲟查了查,第二段就要经过安徽境内。小鲟的赶路速度很快,最快能达到100公里/天。如果一切顺利,小鲟约在10天后就能进入安徽境内。800里皖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呵护我和我的小伙伴。

这次放流前,来自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就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护航”方案。他们将通过设计中华鲟吉祥物、向大家介绍中华鲟科普知识等方式为我们保驾护航。

  归宿:长大以后“洄游”长江

在研究所叔叔们的呵护下,我出生了,并无忧无虑地成长到现在。虽然日子很惬意,但我更想回到本属于我们的“家”,虽然那里充满危险。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叔叔说,我们是典型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次放流后,我和小伙伴们将一路沿江而下,直到入海口,适应海水后,我们会投入大海的怀抱,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一切顺利,十几年后等到我们长大,我们会到长江口聚集,然后沿江洄游,再次回到出发的地方。在宜昌,那里有我们的自然产卵场。

  愿望:途经安徽一路平安

大约一个月前,我和一批同伴被中华鲟研究所的叔叔们戴上“标记”,等待放流。这些“标记”有很多种,所有小伙伴的身上都会有“T”形标记,上面有每尾中华鲟的身份编号和研究所的电话,如果渔民朋友将我误捕,可以凭借标记识别我的身份。我们身上的“PIT”标记则是一种长期有效的身份标记,如果多年后我们返回长江繁育,被误捕后,研究所的叔叔们也能进行有效鉴定。

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叔叔说,这次被选中放流的这批中华鲟是2009年以来五个年份繁殖的鱼种,年龄梯队为历年最全,平均体长和体重再次刷新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记录,其中最长的一条中华鲟长达1.8米,体重达40千克。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长江的生态。

不多说了,我的许多小伙伴都在加紧赶路了。而我也将日夜兼程,途经安徽时,希望大家能共同保护我们,为我们护航!

晨报特派记者 孟庆超 文/摄

原标题:中华鲟过皖江回 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