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引安徽各地强烈反响

24.10.2014  10:45

  安徽广播网10月24日讯(记者:李丹东 孙玲娟 汪菲 李子健 张硼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在中央全会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6个年头的时候,中国的法治建设该如何换挡提速、转型升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连日来,安徽各地的广大干群纷纷发表看法,畅谈感受,细说期待。

  这两天, 宣城市 委党校副教授辛加平一直在密切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举一动,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依法治国进程的辛教授认为,这次会议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客观上将促进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他说:“执政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把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就会形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同样吸引了广大法律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黄山市 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郑刚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只有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要求,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他告诉记者:“从我们这几年的行政审判案件来看,一个就是我们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法律、按照法治的精神来行使自己的权力,要增强这么一个意识。必须要把依法行政程序上、实体上,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使老百姓通过合法的、阳光的、公正的行政权力的运行,使他们更加相信政府,增强行政权运行的威信”。

  作为一名律师, 池州市 始信律师事务所的李燃律师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说这次会议:“自己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通过法制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核心议题,作为一名律师,我觉得非常鼓舞人心,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非常重要,从制度上保证权力受到监督,完善法治建设,这一点对律师今后工作有极大帮助,对整个社会法治观念培养和形成,对法治完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安徽各地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也在密切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淮南市 谢家集区杨公镇镇长陈进一直在网上关注大会信息,依法治国的主题让他深有感触,他认为:“这也是基层期盼已久的。陈进以现阶段的秸秆禁烧工作为例,希望国家法律能够更加的细致完善,更加关注基层。比如说我们在乡镇引导老百姓秸秆禁烧的过程中,就感觉我们缺乏法律的支撑,没有法可依。这也是我们基层最大的困惑,希望能把秸秆禁烧工作尽快纳入立法的范畴,使我们以后的工作有法可依,做得更好”。

   繁昌县 荻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陈梦瑶,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公务员,她认为:“依法治国,将对腐败现象给予沉重打击,有利于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法律手段制约官员腐败,通过建立现代反腐败制度来约束官员从“不敢腐”走向“不能腐”,实现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和常态化。这次将依法治国和改革、反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