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6个市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水生态更有“弹性”

09.04.2018  12:41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4月9日讯(记者:李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省16个市陆续铺开。海绵城市在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过去只要下雨,我们这里就积水。今年再大的雨都不会积水。”

  一场春雨刚过,站在池州一中校园广场里,校长王庆邦指着红黄相间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告诉记者,学校以前“逢雨必涝”,随着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完工,全年80%的雨水会直接渗透至地下,经过透水材料和土壤自然净化后收集至雨水收集池,可以用来冲洗路面、灌溉校园苗木,雨水回用率超过15%。池州一中校长王庆邦介绍 :“绿化用水,我们都用这个蓄水池的水,绿化面积增大了整个三分之一,但是我们的水费大概节省了20%左右。”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再释放利用。

  2015年,位于长江之滨的池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个试点海绵城市之一。试点以来,在全市18.5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实施了包括齐山大道、池州一中校园改造等117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近53亿元。在前不久国家住建部的年度评估中,池州位列全国第四位。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应在池州已初步显现。池州市住建委主任张良浩 :“下一步我们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总体上来解决城市积涝,使得城市防洪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通过改善城区的水环境,改善城市的环境,使得老百姓生活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池州,只是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省会合肥,今年海绵建设也驶入“快车道”,建设项目多达231个。在治理方式上,合肥还因地制宜,打造了海绵小区、公园绿地、生态湿地等一处处各具特色的“海绵工程”。今年,合肥市将新建南淝河中游二里河、史家河等重点雨水调蓄池工程,启动南淝河下游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工作人员王云帆 :“我们重点在推老城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包括新建城区新建的住宅小区,我们现在结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打造新型新建住宅小区,都要求建设成为海绵小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这三年,全省16各市全部完成了海绵城市建设和规划目标,并确定了重点区域;这三年,我省将海绵城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各个市考核评估体系中,通过制度考核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到位;这三年,省住建厅明确下发文件,通过建立一套严格的管控制度,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去。省住建厅城建处处长汪恭文 :“把一些海绵城市的建设条件,纳入到土地出让条件里去。比如,年雨水径流控制率要达到多少,竣工验收时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通过这种机制的控制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到位。2020年,全省2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