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激活民企智造“细胞”

17.06.2016  23:35

    6月11日,记者从安徽省经信委获悉,工信部日前公布了2016年度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皖企入围。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58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26家企业通过工信部贯标评定,数量居全国省市前列。

  当前,安徽省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工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仍较突出,特别是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与制造业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安徽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要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已是势在必行。

  开展评估诊断

  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工信部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研究机构,分析全国几千家优秀企业发展及其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而编订的一套指导企业科学规范实施两化融合的标准体系。

  在工信部制定的贯标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被列为七项主要行动之首,并提出“到2018年,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目标。

  6月初,安徽省经信委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目的就是全面了解辖区内各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总体发展现状,指导企业明确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和定量目标,更好地支撑服务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为参评企业提供基于全国企业数据对比分析的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报告。各市也可根据诊断报告摸清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并对企业填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全面了解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对辖区内各主要行业两化融合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与全国同行业两化融合数据的对标分析,找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两化深度融合

  成民企崛起利器

  在两化融合如火如荼开展的情形下,以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操控为主要特点的两化融合深度模式,正成为安徽本土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的重要利器。特别是保持稳定的增长,在越来越狭小的市场空间里赢得发展机会,持续推进产品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

  近几年来,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的瞬冷冻技术和用德国进口设备建设的高端冰箱生产线,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在技术上力求创新升级,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晶弘冰箱2015年顶住家电市场整体低迷的压力,完成产销24亿元,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纪录。

  6月8日,宣城中鼎集团出现在了2016年度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中。

  作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鼎集团经过30余年的滚动发展,成为了拥有总资产近90亿元,以机械基础件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通过并购、独资设立等方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多家境外投资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扩大了自主品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014年,中鼎集团全球销售成功突破百亿大关,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

  提升智能化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全球互联网化正掀起创新与变革的潮流,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成熟,进一步助推企业两化的加速融合。面对扑面来袭的新转型契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决定每个企业的转型步伐。

  “在快速变革的大背景下,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生产、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也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合肥市首席信息官协会会长宋谠表示,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只有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获得企业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毫无疑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经济产品,以先进的生产企业为代表产生的示范作用,其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进步。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