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以民为本立良法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审议讨论民法总则草案,是此次全国两会的重要议程。我省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中认为,民法总则草案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良好基础——
充分发扬民主 反映人民意志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李霞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一起,共同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编纂民法典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刘振伟说。
去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并多次征求社会公众、全国人大代表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立法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表示,在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的民法总则草案,集中反映人民意愿,质量很高,针对性、有效性都很强,彰显了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
传承优秀传统 彰显时代精神
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法典中起统领作用的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
“草案将绿色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大亮点。”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表示,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也素有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草案这样规定,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民法典的编纂中,应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保持法的中国性和民族性。”赵皖平说。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是民法总则立法的一大特点。如对广为社会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草案作出了针对性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杨亚达说,一方面要界定信息安全标准,另一方面要明确责任人,谁该对信息泄露负责。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强源头治理,多管齐下,通过多部门联动配合和系统治理,为个人信息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草案对知识产权作了概括性规定,以统领各知识产权单行法律。全国人大代表夏玉洁表示,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到民法总则当中,强调保护从严,从源头上为知识产权其他单行法律的修订定好了基调和尺度,必将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匡正社会风气 弘扬公序良俗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民法总则草案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全国政协委员汪利民表示,在规范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上,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草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和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法总则草案有关规范人身权利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道德追求,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吴光纯表示。
曾几何时,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成为纠结的社会话题。如何更好地保护见义勇为者,关乎世道人心。为匡正社会风气,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民法总则草案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给予适当补偿。
“草案专门就见义勇为作出规定,强调对救助人的保护,有助于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纠正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曾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的全国人大代表彭伟平表示,草案通过后,在法治宣传中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良法更好地促进善治。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汪国梁 吴林红 聂扬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