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两会圆桌:创新驱动 引领美好安徽建设新实践

17.02.2016  18:19

创新发展,位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热点 话题 ,积极建言献策。

创新安徽 人才先行

省政协委员刘新跃: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人才必须先行。目前,我省人才资源潜力挖掘的空间还很大,高校在其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有三点建议:第一,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支持力度。随着“调转促”计划实施,我省将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理应瞄准这些新兴产业,在相应的重点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第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在评价标准上,实行人员分类评价,调整不恰当的论文要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评价;在激励政策上,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奖励机制。第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解决好成果拥有者在成果转化中的权益分配问题,打造“源头—孵化—转化”一条龙的创新集合体。

科技引领 加速转型

省人大代表龚建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改变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才能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科技成果只有真正应用,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如果藏在深闺无人识,再好的成果也只是“雾中花”“水中月”。因此,要更加重视成果转化,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通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肠梗阻”,克服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让创新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文化创新 软硬并举

省政协委员周天虹:在创新发展中,文化创新,既为全社会创新提供思想文化条件,又是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还是建设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或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文化都承担着重要使命。从硬实力来说,文化产业自身也面临着“调转促”问题。在软实力上,文化创新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地位,围绕育人化人、立心铸魂,推进“源”的传承,下足“化”的功夫,发挥“立”的功能。在硬实力上,文化产业应主动拥抱互联网,贴近百姓需求,突出创意创新,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探索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