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初心 方得始终——专访合肥市慈善协会会长董昭礼

27.07.2016  02:09

      今年9月1日起,慈善法将在全国实行,这对于慈善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一部新的法律,慈善法将如何走入千家万户?怎样做到依法运行?如何确保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怎样让慈善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合肥市慈善协会董昭礼会长。
      行动引领大爱路
      “慈是仁慈,表现为一种心态;善是善心、善良,表现为一种行动;慈善就是一个人或单位用仁慈的心去做和善的事。”董昭礼如此认为。
早在担任合肥市政协主席期间,董昭礼就情系慈善事业,不管有多忙,他总是把“”与“”记在心上。不管在什么岗位任职,孤儿福利院和残联康复中心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关注当地慈善事业发展,并尽心尽力给予支持。
      “开展慈善事业,需要创新,需要多元化。”谈到当前如何发展慈善,董昭礼如数家珍。他介绍,近年来合肥市连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慈善一日捐”活动,无论是遇到大灾情,还是突发情况,慈善协会都积极筹募,创出许多募捐方式,建立企业慈善基金近20家,基金爱心善款也逐年增多。“这些事例说明了合肥市慈善事业正在积极拓展捐赠渠道,提升筹募能力,这也是接下来发展慈善事业该走的路。”作为新一届的慈善协会会长,走马上任之初董昭礼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
      “我们将要着手进行合肥十大慈善人物、十大优秀慈善项目、优秀慈善捐赠活动、先进慈善工作者四大奖项的评选,还要加大力度普及慈善法,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做到以法促善,依法行善。”董昭礼坚信,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慈善之路会变得更宽更畅。
      孕育温暖的力量
      董昭礼感到做慈善要有温度,慈善工作人员的热情是做活工作的关键,只有每个慈善人员都饱含热度,慈善才有活力。
      越来越多的善款流向政府和慈善组织,善款使用的公开与透明上升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董昭礼认为善款使用监督非常有必要。他介绍,在相关政策、法规指导下,对内要建立和规范慈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及捐赠方意愿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对外要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对慈善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和运行情况的跟踪反馈,这样一来,才能推动慈善运作更加公开透明,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社会信任、让群众满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扶贫为己任的慈善事业将在这场攻坚战中扮演什么角色?“做慈善,也要有重点,要做到精准扶贫,提升救助成效。”董昭礼这样认为。
每年重大节日来临之际,市慈善协会通过开展“慈善情暖万家”等活动,对城乡困难户和部分企业困难职工进行扶助;持续开展“慈善圆梦大学”等助学活动,为500余名寒门学子提供了助学款,为肥东县、庐江县的一些贫困学校建立图书室,捐赠了数量庞大的爱心图书;积极开展大病医疗救助活动,如“特罗凯慈善赠药”“拜科奇儿童血友病”“安维汀直肠癌慈善援助”等五个项目活动,为大批贫困患者赠药……一系列围绕助学、助医、助困等民生工程开展的慈善救助项目,把有限的善款用到社会困难群体最需要、最紧迫的善事上去,做到了董昭礼口中的“精准”。
      “救助活动要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采访中,董昭礼多次向记者强调这一转变的重要性。他说,看到一个个救助对象在慈善帮助下,逐渐有了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能力,才算是实现了慈善的最终目的。
      不变初心方有果
      “做慈善,是件光荣的事业,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困难重重,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的初心。”董昭礼颇有感悟,无论做什么事情,专注、专一很关键。慈善也一样,必须沿着初志、初愿,不断创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子来。
      “合肥市积极开展日常捐助活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衣物等约2万件,物资总价值约150多万元,如果更多的人关心、参与、支持慈善组织发展,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慈善事业发展中去,一定能推进合肥市慈善事业的更大发展。”董昭礼对合肥市慈善事业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谈及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董昭礼认为这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从根本上说,要通过完善协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不断提高慈善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慈善工作队伍,建设一个高效、专业、值得信赖的现代慈善组织。
      9月1日起,慈善法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时代,但慈善事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采访中,董昭礼特别强调了慈善法的重大意义,他说,慈善法有很多制度创新且更加严格,作为慈善组织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从思想上、工作上适应法律的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让慈善事业在法治的推动下,向着前进的道路出发。(中国社会报 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