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精彩自不同

31.12.2015  17:18

政策很“给力”创业好氛围

3年前,一直在南京打拼的程磊返回老家马鞍山,创立了百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一分钱没出,就有了5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对创业者来说,这种帮助是最直接的。 ”程磊感慨地说。

安徽既有广阔空间,也有创新历史传承;既有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战略平台,也有良好环境。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大众投资兴业门槛;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全方位扶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不少创业者有了“获得感”。

如今大学生创业条件比前几年好多了。 ”合肥市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基地负责人高建伟告诉记者,不仅政府各项政策更“给力”,创业成功者也时常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不少高校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还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在校生获得了更多尝试创业的机会,毕业生们除了就业,也多了一个“创业”的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开始积极与高校对接,打造创孵中心,设立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豌豆’计划,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安徽皖信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泓说,“大学生可以在我们的创孵中心进行体验式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掘适合创业的大学生,扶持其茁壮成长;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我们会对其进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设计职业成长路线。

今年7月,一场发现“双创之星”的活动在江淮大地展开,优秀创客脱颖而出,“双创”理念深入人心。活动中,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总结出我省创业引导路径: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完善创业导师制度,鼓励民办企业孵化器发展,做好风险投资的引导。最终,在社会上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让更多的人敢于迈出创新创业第一步,让更多的创客获得有针对性的帮扶。

创意来相伴 快乐每一天

在全民拥抱“双创”的浓厚氛围下,创客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2012年,陈传照在合肥市成立了一家文具营销公司。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用户?陈传照有自己的主意。他提出办公用品集成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对客户每季度单品采购金额作出分析,办公用品消耗情况一目了然。

新颖的营销理念给陈传照带来了激增的客户,也对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今年他再次开动脑筋:在合肥市蜀山区某写字楼聚集区域成立了一个具备仓储能力的“微超市”,如有紧急订单,公司可从“微超市”调拨货物,节约物流成本。

每天遇到问题,每天解决问题,这就是创业者的思维。 ”陈传照说,“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管结果如何,在年轻时试一试,这段经历都是终身有益的。在一年的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从处理各种事情中获得的经历和能力,可能要抵得上上班多年。

创业者程磊同样在不停地思索。他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马鞍山创业,一方面有家乡情结,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大城市创业者竞争激烈,犯一次错会带来惨重损失,而节奏稍慢的小城市则相对包容得多。但是,三线城市在融资、人才等方面也有不足。“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业务模式:重营销轻产品,尽可能多地网罗互联网资源,把别人好的产品通过我们的渠道推广出去。”程磊说。在不断地尝试中,程磊渐渐摸索出一条小城市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之路,第一年就取得1000万元营业收入的好成绩,满满的“获得感”。

2009年,刘屹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作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返回家乡池州创立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 “在国外做的是一份职业,回国创立的是自己的事业。现在既能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尽力,也能看着企业一天天壮大,我感到非常快乐。 ”刘屹说。

牵手互联网 激发新活力

“互联网+”的时代,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捷服务。

12月25日,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刘女士熟练地浏览着微信。 “我关注了不少本地微商。现在买水果、买鸡蛋不用去超市,直接发微信给微商,他们负责送货上门,方便快捷,品质也有保证。 ”刘女士说。合肥市民陈晨就利用微信开了一家水果店。她告诉记者,习惯在网上订水果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底,她刚开始在微信上销售时,一天卖出的进口车厘子不超过30公斤;如今,赶上做促销活动,一天能卖出150多公斤车厘子。

创客们迸发出的创造活力,一点一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打车不用站在路边等,用打车软件直接叫车;不想做饭也不想下馆子,可以请大厨上门来烧菜;手机里装上一款智慧泊车的App,可以快速找到附近的空闲停车位……

创业,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留住了年轻人。 4年前,创业者郁林从宁波返回家乡凤阳,成立了一家苗圃企业。 36岁的梅数旺是这家企业的技术员。 “以前家乡没有苗圃企业,我找不着合适的工作,只能到外地漂着。 ”梅数旺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两全其美。 ”来自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新增私营企业11.84万户、个体工商户15.1万户,同比分别增加 22.27%、8.11%,带动135万人就业,推动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创新,也为我省“调转促”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近年来我省在自主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借力“双创”东风,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合肥市大蜀山西麓,中科大先研院“不走寻常路”,打破体制温床,无编制无预算,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体制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参照这一做法,我省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正在加速建设中。
  放眼江淮,“双创”激发了无限的社会创造活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更为社会发展汇聚了新动能。而这股新动能,又将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