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不能接受失去跟采访现场的关系

07.10.2015  21:55
【导语】 我认为中国的新闻人现在才开始讲故事,“晚了”;但是现在还不好好学讲故事,那就只能“死了”。
  一般入职培训大多是给你们鼓劲打气,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给你们描述太美好的未来,要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有受挫感,所以我就先从泼冷水开始。 第一、从今天就开始,准备去迎接非常平淡的日子。不管多伟大的事业,都得先从接受非常平淡的日子开始。我去过很多次航天城,那里的毕业生都是名校的硕士博士,但是好多都抄了三年数据了。当他们从名校毕业,想着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肯定没想过这份贡献会是如此平淡。   这种平淡还会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你面前。首先你要做的工作都很琐碎,都是让你觉得只要用30%的劲就能做好的;然后你又会发现日子也是那么难熬,上班还好,下完班就不知道该去哪了;钱也不好意思再跟家里要了,但一个月工资稍微不注意点就花没了,你还要开始规划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的问题,这都是毕业以后要面临的平淡。   所以,我总是在转引一句话:“人生的真相就是,最幸福的事5%,最痛苦的事5%,剩下的90%都是平淡。但是聪明人会把这个平淡向幸福那靠,不聪明的人会把这个平淡向痛苦那靠,关键看你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工作以后你需要有很多朋友,以我自己的经验发现,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分成两种样态:一种样态是拥有好多朋友,拥有很多横向的交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还有一种样态是一毕业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跟外界打交道。恕我直言,我发现在10年、20年后前一种人普遍混得比后一种要好。   如果你在工作的头些年拥有很多朋友,你的资讯将会是广阔的,你对单位的了解会是立体的,你会知道这个单位的机会在哪;而把自己蒙在一个狭小世界里面的人,就是自动选择离开了机会。   其次,我说要交很多朋友也涉及跟同事们的相处,你要知道,跟朋友相处是八小时之外的事情,那八小时之内呢? 在八小时之内学会跟同事相处,你会拥有一个很好的小环境。“世界”“梦想”这样的词是你们这个年龄的热门词,但是仔细想想,世界再大跟你有多大关系?如果你周围的小环境很糟糕的话,这个大世界就会很糟糕;如果周围的小环境很好,这个世界就很美。世界有多美,取决于你居住的周边,不取决你偶尔到达的那个地方。   同时,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你可能会有很多不满意,可能会经常被领导压制,也可能会感到怀才不遇,你会恨,会抱怨,但是这都没有用,你要学着找方法去改变,同时要为改变提供选择,让别人选择。   我做了这么多年新闻的经验发现,如果你的一个意见被领导否掉,你只会拍桌子反抗的话,你的结果就是0,原地不动。但是当你有一个所谓好的想法被干掉之后,你能接着拿出三个可供他选择的意见,80%的情况下他会从中再选择一个。   所以我一直在倡导的就是,少找点方向,多找点方法,方向从来不自然诞生方法,但是方法会确立方向。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就是不断拿出方法的人,这点太重要了。   接下来要谈到的是,工作之后面对平淡还好,你还经常要面临挫折,这就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大心脏。   我刚毕业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特别希望能被分到《早报摘》,因为我想做新闻,但是偏偏天不随人愿被分到了《广播报》,我之前一直觉得那是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地方。报到当天,我特别沮丧,一直到中午,我在巨大的沮丧中去对面书店买了一本关于报纸编辑的书,一下午就看完了。因为我学过电视学过广播,就是没学过报纸编辑,但是却给我分到了报纸。那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不管多沮丧多难过,都得把眼前的活干好,只有会干能干,才可能干完干好,然后才能逃离它。 所以沮丧的时候应该是种什么心态?我觉得就是正常沮丧,但别沉浸在沮丧里。挫折常有,但是如果能在挫折中试着去找解决之道,那就还有一条光明的路。有一句话叫做“这是最好的安排”,我现在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如果当时我被分到了《早报摘》,我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编辑,现在可能是台领导了,但我也可能就不会再做电视了。但是正因为我被分到了报纸,这里没有多少年轻人,所以没多久单位就开始把我当主力用了,再后来就是绝对的主力。很多点子被采用,写了大量文章登在自家报纸上,台里很多人陆续都看到了。刚工作两年,央广的春晚就已经找我当撰稿了,到第三年小崔就打电话推荐我去电视台。电视台制片过来面试我时,说想做人物,我拿了六七篇在报纸上登的采访歌星的文章给他,他看了两篇就说“你就是我要的人”。   除了大心脏之外,人还应该有趣味,生活需要一种平衡,没有趣味,你便不会对这个社会充满好奇和乐观的精神。人干的事越正,你越要有一颗玩和天真的心。我昨天看《新京报》内刊上有一篇文章就蛮好,叫《做时政要有一颗八卦的心》,其实是对的,我们做很多的事都是如此,乔布斯为什么要把苹果弄得跟一首诗一样?那是他的趣味,而他的趣味正好击中了人类趣味的平均值。科学家为什么在实验室里一待能待到凌晨2点都不走?因为他们总是相信,如果我再待10分钟,可能就会有新的变化出现。   很多年前,我采访杨振宁先生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他说“物理研究到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到尽头是宗教”,学科之间一跨界就会产生很多奇妙的好玩的东西。趣味太重要了。   最后要说说大势,很多人都在探讨,互联网来势汹汹,我们作为广电局的人是不是在被冲击?这也就回到最初的话题,有人问我,“你怎么还不走?”我接下来问“我去哪?”“互联网啊”。我再问,“我去哪家互联网啊?”绝大多数的人没法回答,是啊,如果互联网是一家单位的话,我可能就去了,但是互联网是无数家单位,我一个做新闻的要去哪家?现在国家是不允许互联网做新闻的,它们只可以编辑和转引新闻。但是对于一个做新闻的人,如果你让我彻底失去跟一线跟现场之间的关系,这对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大势的判断要有具体和清晰的分析,首先我个人的看法是人要顺大势而为,但是小处都要逆势而动。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媒体,这意味着所有媒体传播中的主动权已经不再由传播者决定了,而要由选择者决定,我们几十年来的宣传模式必须要发生根深蒂固的改变。将来的传媒都要以更大的吸引力和魅力让别人选择你,而无法强求别人。这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媒体所产生的最深刻的革命——选择,而且权力在受众而非传播者。摆放在所有广电人面前的挑战就是,在这场变革中你的态度和方法有没有改变。   首先要变的是态度,你不能是高高在上的,以为我是主导的。别人完全可以不选择你,你只有做好,人家才可能选择你,这个挑战很大。习总书记前年在宣传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讲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规律,要学会讲故事,要遵循规律,这不是什么新思维,这是常识,但好在我们开始念叨这个常识了。我认为中国的新闻人现在才开始讲故事,晚了;但是现在还不好好学讲故事,那就只能死了。   第二个,大势中别慌。我从来不用新媒体、传统媒体这样的概念去诠释什么,因为在我心里“”和“传统”是另外的概念,我看见很多新媒体没新两天就老了,我也见过很多很新锐的传统媒体。是什么?不是技术,而是骨子里的东西。   不管渠道如何改变,要做好的内容供应商,渠道越好越快,内容也会传得更广更远。当人人皆可做记者、做自媒体、做播客时,这个行业做得最好的人反而更值钱了。经常想想这句话,你就知道什么该动什么不该动了。心总动,就没有你的根据地。   我个人的建议是,工作的头五年去做加法,五年后的有一天找自己聊聊,开始做减法。头五年一定要玩命的做加法,不管能做什么,围绕着你这行做原点,周围有什么事情都去尝试下,因为你并不知道最适合你的是什么,你不一定了解你自己。   但是快到30岁的时候,你就该明白,你不能同时做好多条线,你会忙不过来、沉不下去,到那时候开始做一次减法,把一两件事深入地做透,你终会成功。   现在各位正处在最幸福的时光,你什么都可以选择,从爱情到事业,趣味、日子等等,很多很多,趁有选择的时候多选择,青春的时候要用青春的方式活着,别辜负了它,但是该要去做减法的时候也去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