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多万不翼而飞 违规贴息存款“偷”走钱

22.01.2015  19:19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昨天,杭州42名储户存款被人划走,储户本人却一点都不知情,涉案总金额达到了9505万元的消息令人吃惊。很多合肥网友纷纷留言,银行不是最保险的存款地儿么?如何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贴息存款“偷”了钱

  对于储户9000多万元不翼而飞的事情,昨天,很多合肥网友纷纷在微博、朋友圈上感慨银行存款也不安全。

  “钱只能在家堆着了,银行也会吞钱。”一位合肥的网友在微博上说。

  记者今天上午调查中了解到,事实上杭州案件的根源并不在于银行存款本身是否安全的问题,而是这些存款并不是以正规渠道进行存储。

  合肥某股份制银行副行长告诉记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10个工作日内转入转出20万以上的大额资金时,应记录、分析该可疑支付交易,填制《可疑支付交易报告表》后进行报告。正常情况下,如果不是有内鬼,如果是正规渠道存款,都是必须要报告的。但他们显示没有报告。”

  另外,在银行办理的储蓄存款,最高利率为央行基准利率上浮20%,按监管规定,不可以更高。“这9000多万失踪的存款,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正规的银行储蓄存款,而是违规的贴息存款。”该副行长明确告诉记者,这类存款有着不合法性。

  记者了解到,贴息存款是指在原有的银行利息外,另外根据存款金额给予储户高额利息,而这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安全性存在一定问题。2014年9月11日,银监会联合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第二条提出“商业银行不得采取以下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列在第一项的就是“高息揽储吸存”,指“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另设专门账户支付存款户高息”。

  贴息存款不受保护

  “如果市民是正常按规定的渠道进行存款,那么这些存款是受到保护的,安全也是有保证的。办贴息存款多为口头协议,一旦贴息部分发生纠纷,难以获得法律保障。办贴息存款的储户即便有文字协议,在法律效力上也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因为贴息存款本身就是违规行为。”上述人士表示。

  对于正规渠道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的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储蓄机构办理储蓄业务必须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正在征求意见的《存款保险条例》也为银行储蓄存款上了一道保险。

  上述人士也坦言,对于贴息存款这类不合规的存款丢失后,索赔极其困难。“很可能出现扯皮,银行也是受害者,银行本身也并不知情。储户应有安全防患意识,不要给自己留下风险隐患。不要轻信高利息。”

  “当遇到那些收益比同类产品高得离谱的投资时,大家最好都多想想,它凭什么给你那么高的收益?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遇到了多想想,毕竟保资金安全最为重要。”合肥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姜咚说。

  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采访中,业内人士也介绍了一系列保护“钱袋子”的办法。

  首先,到银行办理存款手续时,最好使用密码储蓄,因为使用密码存款,等于给存款加了把锁。这样,即使存单或存折丢失、被盗,由于密码只有您自己知道,其他人若到银行去冒领存款,就无法得逞了。这就免除了您担心存单或存折丢失、被盗后被他人冒领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存款预留密码时,对身边的可疑人要格外警惕,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窥视到您预留的密码。而对于密码,一定要保管好,包括对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可以透露。

  其次,建议选择容易记忆而保密性又强的数字作为密码。如果您有多笔存款,最好选用同一密码,以免存单或存折一多,记忆出现差错。要注意尽量不要用有关证件的号码、自己或家人的出生日期、电话号码作为密码,以防被人猜到。

  第三,存款后要留好凭证,存款完毕最好及时确认信息,手机银行的信息会比较及时,储户核实后再离开。

  最后一点也是大家经常忽视的,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或者办业务,可能有一堆名字要签,对于没搞懂的内容不要随便签名。所有的业务要自己办理,一定要核实签这个名是干什么,是开通网银还是其他内容,完全弄清楚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签名。

  -相关新闻

  9000多万存款不翼而飞

  银行公章让储户信以为真

  在杭州的这起案件中,最打动储户的其实并不是高额的存款,而是银行货真价实的公章。这枚公章一盖,这42名储户便吃了一颗定心丸。

  据主犯邱某交代,这件案子,正是通过和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相互合作,用高额利息来诱骗储户存款,然后再盗取储户存款,把钱转入自己的户头。

  2013年12月,邱某通过“金融掮客”陈某、夏某、王某等人,结识了一些手头有资金的客户,在他们的体系中,这些人被称为“银主”。在同一时间,邱某又通过祝某和朱某的介绍,认识了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的负责人祝某。

  祝某以银行的名义,向这些储户许诺,以银行“开口子”的方式,和银主签订协议,只要银主把钱存进来,并签署一份“六不协议”,就可以当场一次性获得11%—13%的高额利息。

  这份“六不协议”包括“不开通短信提醒业务”“不开通网银权限”“不能通存通兑”“不查询”“不得提前支取”“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尽管这份协议让人疑惑重重,但祝某出示的是一份盖着银行公章的保证书,这些储户也就打消了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