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不染尘--追记涡阳县基层干部刘亚(图)

10.05.2016  04:21
摘要 2016年3月8日下午,涡阳县委组织部干部刘亚在出差的路上,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8岁。“站好最后一班岗”是刘亚同志对党和人民最后的承诺,也成为了他最后的生命绝唱。

  刘亚同志生前工作照(资料)

  中安在线讯 2016年3月8日,是刘亚同志到涡阳县委组织部上班的第二天。三天前,他刚从涡阳县最偏远的高公镇卸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下午要去一趟合肥,之前在高公镇工作的时候,争取到一个招商引资的项目,这两天有空正好去跑一跑。”中午在家吃午饭的时候,刘亚告诉家人要为高公镇“站好最后一班岗”。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却成立刘亚同志生前对家人最后的遗言。就在出差的路上,刘亚同志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经抢救无效,3月12日,年仅48岁的他不幸去世。

  “站好最后一班岗”,是刘亚同志对党和人民最后的承诺,也成为了他最后的生命绝唱。

   给个“副处”都不要

  1989年7月,毕业于芜湖农校的刘亚同志回到家乡涡阳县参加工作。从一开始的农技推广员到后来主政一方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刘亚一直心系“三农工作”,在当地被广大干部群众称赞为专家型的领导。

  参加工作27年来,刘亚同志一直在乡镇摸爬滚打。从1996年担任临湖镇科技副镇长开始,刘亚同志曾在涡阳县5个乡镇担任领导工作,先后主政的涡阳县陈大镇、义门镇、高公镇都是从不起眼的薄弱乡镇,陆续成为涡阳县乃至亳州市的明星乡镇、经济强镇。

  “刘亚是2005年来陈大镇当镇长的。讲实话,当时的农村工作真难干,经济落后是一方面,干群关系也很紧张。”提起当年事,陈大镇黄庄村党总支书记刘心敏深有感触。那时候,广大的农村刚刚免除农业税,正值乡村合并换届,“以前是三提留五统筹,计划生育罚款,外加农业税,老百姓没有钱,上面要求严,农村工作真是难。”

  原黄庄村、大刘村是当地有名的“上访村”。刘亚上任后,多次深入农户调研,寻求解决办法。“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管用。”刘亚先做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工作,严禁乡村干部对群众动粗,刘心敏说:“要靠典型带动、宣传发动、依法推动,刘亚同志当时鲜明地提出了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

  按照刘亚同志的工作方法,刘心敏渐渐的发现,用了新方法在农村也能办成事了,“既解决了发展中的困难,也缓和了干群关系。”刘心敏认为,局面的改变除了党的农村政策的科学决策,农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也得益于以刘亚同志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善。“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黄庄村党总支连续获得‘五个好村党总支’、‘五个好党组织标兵’称号,建党90周年的时候,黄庄村党总支还获得了亳州市委的表彰。”

  明确了工作方法,理顺了干群关系,刘亚决心带领广大农民大干一场。他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着手,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2009年,由于一冬无雨,皖北大地旱情严重,数万亩冬小麦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威胁。为了缓解旱情,刘亚同志跑项目、要资金、找水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打机井,确保农田灌溉一遍。

  “当时我们村有两个电灌站,但都年久失修,”杨楼村党总支书记常志芳说,了解情况后,刘亚同志就在现场陪着村干部和维修工人,直到电灌站正常运转,“正月的天气,夜里非常的冷呀,刘亚同志一直陪我们到夜里一点多钟。”

  就是在刘亚同志的不懈努力下,陈大镇的数万亩小麦普浇了一遍。当年,全省的农业抗旱现场会在涡阳县陈大镇召开。就在那一年,涡阳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934斤,为涡阳县小麦单产千斤县的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刘亚同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群众口碑,2011年,已经担任陈大镇党委书记3年的刘亚,被涡阳县为作为干部推荐的第一人选,选调他到亳州市担任副处级的领导干部。这个在别人看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却被刘亚同志婉拒了,理由是“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

  “我们私下也说刘亚‘傻’,刘亚却说自己学农业的出身,还是农村工作更适合他。”刘亚生前的同事,也是刘亚同志的高中同学,现任涡阳县高公镇人大主席的程修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挺佩服刘亚,不求自己当多大的官,思考的却是能为群众办多少的事。

  [1]  [2]  [3]  下一页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王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