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融合的黄山样本

15.12.2015  06:58

  冬令时节,以“土楼群”闻名遐迩的歙县阳产村,进入最美季节:漫山遍野色彩斑斓,俨然一幅天然的油画;幢幢土楼在阳光照耀下,斑驳的墙体折射出凝重而高贵的光芒。山与村交融,心与物一体,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从一穷二白到声名鹊起,阳产村的嬗变是黄山市建设美好乡村的缩影。黄山市美好办负责人介绍,到10月底,该市美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42亿元,实施治理改造项目3992个,开始由典型示范、梯次发展迈向全面推进、整体升级。

  “里里外外清爽了,游客才会来

  ——整治环境,由点及面、统一规划,村庄成景点

  昔日杂乱无章的垃圾堆放地变成了文化广场,狭窄的渠边道路变身为徽派水上长廊……沿着整洁的石板路前行,有着千年历史的休宁县黄村带着沧桑古意扑面而来。

  每天早起后,村民邵国强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家中的垃圾拾掇好,打包放进村口的垃圾收集池。老邵说:“把村子里里外外搞清爽了,自己心情好,游客愿意来。”这几年村里修道路、搞绿化,维修进士第、乡贤里等古建筑,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今年5月,浙江卫视还邀请明星来村里录制《十二道锋味》。

  近年来,黄山市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与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世行贷项目、百佳摄影点建设等紧密结合,编制美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村庄布点、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重点推进新安江、京福高铁沿线,环黄山、齐云山、太平湖、牯牛降周边,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等美好乡村示范区建设,形成点面互动、竞相推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黄山市结合“三线三边”整治,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开展村镇环境、改徽建徽、拆违控违等专项整治,实施河塘沟渠清淤、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 3年来,该市成立8支江面打捞队,167个中心村新建垃圾池1232个、垃圾焚烧站105个、中转站92个,新增保洁员756名,清淤沟塘2870余处,清理乱堆乱放4737处,整治各类杆线17万米,村庄绿化67万平方米,建设“五林四园”7896.4亩,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同时,完成农网改造,“三网”通村到户,改造农村危房4114幢,新建改建农村道路205.7公里,探索太阳能微动力、湿地净化、三格化粪池、沼气池等形式处理农村污水,建成和在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20处。

  近3年来,黄山市有40多个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中国名村300强、中国名村幸福指数十佳、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目前,该市正启动修编美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力争2020年实现90%以上中心村达标、自然村全面完成整治,建成开放式、景点式美好乡村。

  “大家日子红火了,就有积极性

  ——突出特色,对接市场、丰富业态,资源成资本

  优美环境是形象,也是生产力。大山深处的祁门县桃源村村民感触尤为深刻。今年,该村引进安徽皖农农业发展公司,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祁门红茶体验馆、特色农家餐饮、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态茶园、茶园酒店等,打造复合型旅游度假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办起旅游,大家更有奔头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旅游是黄山市最大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该市先后投入25亿元,实施项目近4000个,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探索“旅游+美好乡村建设”的特色路径。黄山市美好办负责人介绍,建设伊始,该市就按照旅游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在环境整治方面紧扣旅游景区标准,在基础建设上注重满足游客可进入性等需求,在古民居保护利用方面引导村民植入接待功能。目前,该市有旅游专业村188个,有10万多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催生民俗景点、徽州民宿、家庭餐馆、文化客栈、乡村养生、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黄山市委办公厅的一份调研材料显示,该市依托生态物产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苗木、水果、菊花、盆景、中药材以及皖南花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涌现出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106个。黟县屏山村以租赁方式引进企业,流转1270亩水田打造生态农业基地,实现村集体年增收9万多元,解决300多村民就业,人均务工收入近2800元;歙县塔坑村培植2600亩柑橘产业园,发展家庭式生态农庄23家,采摘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收入300多万元。

  村容村貌“面子”的改观,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里子”。黄山市通过入股、参股、租赁、出让等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推动村级资源与外部资本嫁接。今年以来,屯溪区凤霞村盘活土地资源,引进投资1.3亿元的国际度假营地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0万元收入,直接带动300多人就业;休宁县祖源村盘活古村落资源,引进上海一家企业收购或租赁古民居,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村民劳务收入100万元。

  “乡下也像城里头,越过越有味

  ——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建管结合,村民成主角

  每当夜幕降临,休宁县海阳镇瑯斯村农民文化广场就热闹非凡。“现在村里建起了农民文化乐园,基本上每月一场演出,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没事就唱唱歌、跳跳舞,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他们的村歌今年还得了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五项大奖。

  黄山市重视农民文化乐园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走进美好乡村”专场演出和“三下乡”活动200多场,有37个村列入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与32家省属企业结对,借助其理念、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人才等优势,实施村企合作共建项目66个;与4家省属文化集团合作,引进民居保护利用、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12个。今年来,该市筹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11亿元,其中农民筹资投劳、能人创业投入和企业投资近1/3,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新格局。

  如何让美好乡村“见山、望水、有乡愁”?该市把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摆在美好乡村建设优先位置,贯穿规划编制、基础建设、考评验收全过程。一方面,以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推动美好乡村建设与徽文化传承相结合,对古建筑维修改造,严格规程“修旧如旧”;对古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一户一案,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以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推动美好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推进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河塘沟渠清淤、绿化美化和村镇环境整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区)、乡(镇)村三级共同分担管护费用的长效机制。今年,该市率先全面启动农药集中配送,从源头减少污染。

  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黄山市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结合,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今年,休宁县榆村乡郑湾村村委会出资50万元,注册成立乡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以法人身份参与村里项目建设招投标,村民自我监督,项目建成后由公司统一管护、运营,有效解决了后续管护问题,也增加了村民和集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