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校长捐17.5万设“励志奖学金” 曾提名“肥东好人”

10.04.2016  13:28

李从军和老伴夏兰英

儿时的李从军,家庭贫困,又是个遗腹子,直到上中学,一学期都交不起3斗米,是老师和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

从事 教育 工作后,李从军爱生如子,还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人大学生。其子孙两代“同门清华”成为肥东撮镇轰动一时的事件。

今年82岁的李从军,退休后用毕生积蓄先后两次捐助教育共计17.5万元,曾被提名为第三届“肥东好人”。

从小劳作

李从军甲戌年正月(1934年3月)生于长临河全胜村李家疃村,家庭极其贫困。

1933年10月,父亲去世,35岁的母亲带着3个孩子和还在腹中的李从军一起 生活

李从军很小便帮母亲干活。7岁那年,大人在农田里做活,李从军便在家烧好饭,挑着扁担给送到田里。

“我那时候个子小,扁担挑不起来,箩筐老撞在地上,饭送到田头,碗就给颠碎了,饭菜撒在筐里,到处都是。”今年82岁的李从军想起小时候的劳作,笑着摇了摇头。

免费上学

每年二三月份,正是农村犁田的时候。李从军跟着二哥放牛,有时候也带个布兜子,捡些干的牛粪回去烧火。

7岁的时候,有一天,李从军沿着乡村小路捡牛粪,不知不觉走到村里的小学——李家疃小学。见到教室里书声琅琅,便专心在窗外旁听课。“正好碰到当时的校长李斗山过来了,他就问我想不想念书,我当然说想。”李从军微微仰头,想着当时的情形:“但是我家没有钱啊!上学了,家里活就少了一个人干。”

兴许看出李从军想上学的愿望太强烈,李斗山校长居然说免学费,可以农闲时来读书,这令李从军兴奋不已。

贫苦学习

免学费,但书本费、学习用具怎么解决呢?强烈的求知欲让李从军竭尽全力想办法。

“我去捡别人用剩的铅笔头,然后用芦柴棒绑着加长,实在短得不行了,就用刀把铅笔劈开,拿着铅笔芯写,一直写到最后。别人用剩的纸有一面是空白的,我就收集起来订好,把别人的书借来抄。我也没有书包,就用碎布条编,有时候还带到学校去,下课了就编。同学们看到以后,都从家里带碎布条给我,编成了 ‘百衲衣’一样的书包。”82岁的李从军深情款款,靠在椅子上,拿手抹了抹眼眶:“这款书包,从此就成了我精神上永远挥之不去的‘恩情包’啊!”

踏入社会

读书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半,李从军一直念到13岁。

1949年,解放初期。大哥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李从军远道安庆,在一家杂货店做学徒——开店关店,外带帮老板喂猪、买盐、打扫卫生。

万般复杂变化的社会,让李从军了解了社会,也了解了人。

杂货店兼带卖米卖酒,老板教给了李从军一句口诀:“紧打酒,慢打油。”李从军想起这,不禁感叹:以前哪懂这些,商人还是精明。

“在杂货铺对面,开有一家米行,李从军只知道老板名叫杨堂寿。”82岁的李从军回忆道,“解放后我才知道,他是地下党,他临走的时候对我说‘回家读书去’,我当时还有些懵懵懂懂,心想着,对啊!没钱做什么生意啊!”

考上师范

1951年,李从军回到老家,恰逢崇实中学招生,李从军考得第一。

82岁的李从军对在崇实中学的生活困顿记忆犹新:“我每天早出晚归,中午还饿肚子。因为中午在学校搭伙一月要交三斗米,我们家交不起。不交米就不吃饭喽,中午就在学校做作业。放学风雪大,一路上饥寒交迫,回家后是鞋也掉了,嘴也冻歪了。”

下半学期,李从军又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肥东师范和紫蓬山林校,但崇实中学校长不愿人才流失。

于是,1952年李从军从崇实中学主动退学,重新考取了肥东师范。

甘当老师

1952年,在肥东师范,18岁的李从军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干部等职位。“那时候在师范(学校)读书,吃饭是不要钱的。”这是李从军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下雨了,学校还发胶鞋,真是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我的学习干劲十足,再加上我的复旦大学毕业的班主任教我们音乐、跳舞,还叫我们缝棉裤。”

1954年,20岁的李从军毕业,去了当时肥东最好的小学——肥东实验小学教语文,两年后,22岁的他就担任了副校长。

“1955年7月21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82岁的李从军回忆,“我从内心感激党,党把我从一个失去父亲的苦孩子,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可以说,没有党就没有我李从军的今天。”

原标题:撮镇二中老校长捐出17.5 万元设立“励志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