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科技新城的跨越领航

29.01.2016  17:11

站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盘点合肥高新区“十二五”交出的成绩答卷,一串串令人欣慰的数字勾勒出这座飞速崛起的科技新城腾飞的脉络。在收官的2015,“”的持续积累终于实现了“”的飞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合肥高新区由2010年的第17位跃居至第8位,与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并列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成为“十二五”全区经济发展成绩单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实现了完美收官,也标志着该区正阔步走入新的历史发展期。

比速度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十二五”以来,合肥高新区围绕“工业发展主引擎 创新发展新高地”战略定位,坚持突出新兴产业主导、突出创新引领、突出产城融合,深入推进“中科智城 江淮硅谷”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这五年来,合肥高新区经济指标逐年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00亿元至500亿元三级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连跨1000亿元至1500亿元五级台阶;财政收入连跨30亿元至80亿元五级台阶。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十二五”各项指标累计值较“十一五”全部实现翻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一五”的 2.7倍,年均增长率16.7%;规上工业总产值是2.9倍,年均增长率16.4%;财政收入是3.2倍,年均增长率22.2%。综合实力争进十强。

2015年,更是亮点纷呈。合肥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分成前迈上1500亿元台阶,达1527.6亿元;分成后突破1150亿元,达1169.2亿元,较2014年增长143.2亿元,为“十二五”期间最大增长绝对量。 2015年,全区GDP增速稳居全市十三个县(市)区前列。 2015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42.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78.55亿元,占比达97%。全区财税工作呈现“主体税种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增收明显、三产占比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强劲发力,来源于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合肥高新区深入解读中央、省、市重大政策措施,创新出台高新区“创九条”,出台全省首个支持基金集聚发展专项政策,形成具有高新区特色的政策体系,“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累计扶持企业1948家次,扶持金额6.79亿元。构建“1+3+5”上市挂牌储备梯队,集聚各类金融机构300余家,基金总规模超300亿元。成功引进大陆轮胎、惠而浦、3M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世界500强在区投资企业19家,全市占比48%。

拼质量 新兴产业发力强劲

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合肥高新区脱颖而出,发展势头强劲,其“胜出”是转型发展带来的“胜出”,是创新驱动带来的“胜出”。

通过“自主培育”与“做大引强”,高新区已成为全国白电第一区、光伏示范应用引领区。2015年,全区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两大产业持续发力,总量双双突破180亿元、比重快速提升;家电及配套产业基本实现“保稳微增”的年初既定目标;汽车及配套产业出现急速增长;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一批高新企业在全国独领风骚,华米科技跻身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三强,科大国盾成为世界量子通信产业先行者,阳光电源成为全国光伏新能源龙头企业,美亚光电、工大高科、同路生物等一批企业品牌全国驰名。

合肥高新区稳步推进科技金融互融试点,快速建设区域多层级资本市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区自主培育上市公司已达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四板挂牌企业216家,当年新增直接融资总额38.13亿元。设计开发全周期金融产品,已形成“8大合作产品、10大参控股基金”的金融产品体系,累计支持园区企业千余家。

十二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就像一块“磁石”,强势集聚人才、资金和科技三大科技要素。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由2010年第24位上升至第7位。汇集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三大协同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2015年,更是捷报频传。获批省级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在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集聚发展基地中占据两席。11月,国家级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获批。12月,获批创建国家综合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这些捷报如同春风,预示着合肥高新区生机蓬勃的未来。

有温度 产城融合温暖民心

一直以来,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五年来,高新区完成合肥市西部组团概念性规划、中科智城产业发展研究和战略规划、高新区“一山两湖”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重心向西拓展,建成区完全融入城市发展,示范区城市功能从无到有、全面完善,拓展区规划正式启动,园区形象显著提升。

要素保障适度超前。示范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新建创新大道、长宁大道等道路56条(段),新增通车里程近百公里,主干路网全线贯通。新建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71万千伏安,新建市政供水管道约72公里、市政燃气管道约43.8公里,水电气保障能力超过现有高峰需求的50%以上,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夯实。

文教卫商全局覆盖。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各5所,引进了合肥七中、安医附院高新分院、省妇幼保健医院、省口腔医院等教育医疗机构。加快推进高新鼓楼商圈成形,先后引进祥源综合体、砂之船、太平洋森活城等商贸配套项目。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绿化大会战项目34项,绿化面积124.78万平方米,新增造林面积623亩,获批成为中西部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立合肥环保产业园。开展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累计实施省、市、区民生工程53项,累计投入资金68.37亿元,连续五年被市政府授予“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住房保障稳步推进。先后建设永和家园、复兴家园等复建回迁小区7个。重点加强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工作,新建回迁安置小区289.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9494人。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23800余套。

展望“十三五”,合肥高新区信心满满。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新兴的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和中部崛起增长极。该区初步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年均增速11%;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分成前),年均增速10%。(张鸣 杨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