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机手的繁忙午收季《亳州晚报》

16.06.2015  13:45
      从五月底就开始外出作业,每天在闷热的操作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时刻还要牵挂着家乡的小麦……最近的十几天,是谯城区双沟镇王阁村的农机手赵奇一年中劳动强度最大的时候。不过,他倒是希望这样繁忙的日子能长一些,那样他的收入也能高一些。         日夜兼程回家收麦         6月6日中午,骄阳似火。在谯城区双沟镇王阁村的一处麦田里,一台收割机正轰鸣着工作,所过之处,麦茬整整齐齐,被粉碎的秸秆向远处延伸着。收割机的操作室内,一台小风扇拼命吱吱呀呀地转着,坐在里面的赵奇汗水还是不停地淌下来,在沾满灰尘的脸上形成了一条条的“汗印”。         凌晨四点多刚从外地回到老家,七点左右就开始工作,赵奇只休息了三个小时左右。         “没办法,不辛苦咋能挣钱呢!再说现在家里的小麦都熟了,大家都急等着收割。”赵奇说,经过近一周的高强度工作,他已经适应了这种紧张的节奏,“要是感觉到太累,我会停下来休息一下的。毕竟,安全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看人家的都割了,俺庄的老少爷们都急坏了,幸好他赶回来了。”看着地里的小麦一片片地被收割机“吞下”,村民赵西昌心里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介绍,按照这样的收割速度,至多三天的时间,他们村的午收季就将结束。         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看到很多农机手靠着机械发了家,赵奇在去年也买了一台收割机,当年只是在周边几个村子里晃悠,收入也一般。         “咱们这边的麦子熟的比南边的要晚几天,要是在家的话,也只有两三天的活。”赵奇说,买收割机花了一二十万,他想着能尽快地收回本钱,在和妻子商议后,他们决定到外地去闯闯。         5月底,赵奇开着收割机带着妻子出发了!因为缺乏跨区作业的经验,赵奇不敢跑的太远,就把目的地选在了阜阳市颍上县。“离家不是太远,要是家里的小麦熟了的话,也能赶回来。”赵奇介绍,在他离家之前,乡亲们就叮嘱过他,要及时回来收自己村的麦子。         由于当地机械不是太多,赵奇的生意很火,这也决定了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一般早上七点开始割,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那时候秸秆潮了,就不好割了。”赵奇说,长时间的操作也会让他感到很累,中午的时候他都要休息一两个小时。更让他感到难受的,是操作室里的闷热,虽然有一个小风扇,但几乎没什么作用,“里面温度得有40度左右”。       “一切以午收为重         6月5日晚上,赵奇得知家里的麦子已经可以收割,便开始往家赶,6日凌晨四点左右到家,七点就开着收割机出现在了村后的麦田里。         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要求,除了留茬不能高于12厘米外,收割机还要配置粉碎机,让秸秆就地还田。“如果不装粉碎机,正常的话一天能收一百多亩,现在一天最多收七八十亩。”赵奇说,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价格上他也不好意思多要,但每亩地50元的价格确实有点偏低。         “一亩地下来要用二三十块钱的油,加上机器的损耗,我们基本上就不挣什么钱了。”赵奇的妻子李曼曼说,照这样收下去,他们相当于白干。         “我们再跟大家商议一下,每亩地再加点钱。”一位村干部安慰赵奇,先把麦子收完再说,乡亲们不会让他吃亏的。 “现在一切以午收为重,我们也不好意思让大家加钱,但我们成本确实比较高,大家也担待点。”听到村干部如此说,赵奇倒觉得有些难为情了。 记者 蒋加磊

信息来源:《亳州晚报》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