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登黄山》为正剧扬名 在场观众感动落泪
平视聚焦75岁高龄邓小平在黄山的五天四夜,生动再现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 6日,电影《邓小平登黄山》在北京首映。影片平实温情地再现小平同志登黄山的种种细节,也让在场观众感动落泪,在影片中,我们重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世纪老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热爱。
拍的是75岁老人赤子情怀
对于这部剧导演陈国星直言:“在《邓小平登黄山》中,我拍的不是伟人,是一位老人,我拍的不是伟人波澜壮阔的人生,而是一名赤子对祖国、人民的拳拳深情。”
对陈国星来说,如何还原36年前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以及如何处理好主旋律电影和观众诉求的关系,是拍摄《邓小平登黄山》面临的两个困难。陈国星选择“用最大的勇气作定位”,“不拘泥在1979年的年代戏上”,而是用今天的时尚观念来看待当年的人物,使电影里的场景既保留了1979年的样貌,又符合今天的审美观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精神实质上、情感核心上尊重历史,在众多诉求中尽量尊重我心中的感动,尊重我心中的邓小平和他的价值观”。所以在拍摄中,陈国星在不影响整部片子大的诉求的基础下,着力把小平和家人的温馨以及和普通人的感情在有限空间里放进去,而这些情感的表现,也正是电影观众真正想看的内容。
“觉得自己就是黄山上的复旦大学生”
去年,一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横空出世,一时激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赢得了巨大反响。而对于其与本剧的差别,陈国星认为二者的内容存在差异。他说,“电视剧主要是做历史性的概括,讲述了从粉碎四人帮开始的历史,这在当代电视剧还为数不多。而这点激起了那个年代人的共同回忆怀念,勾起了他们的思绪。”不过,电影则更多是在讲故事,着重讲述了邓小平在黄山5天4夜的点滴。用他的话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是在大方面要尊重历史事件本身,时间、地点等不能有误。这样同时要求演员对细节的刻画,在艺术上自我发挥。“关于邓小平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多,但讲邓小平上黄山的少,这部影片恰好就是选取了这一段故事,让一位平易近人的伟人形象展现在荧幕上。”编剧赵葆华说。而如何举重若轻地将一位伟人的日常生活与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则是个不小的难题。导演陈国星承认,接到剧本后觉得“很不好拍”。“从电影的角度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讲述的故事也是有年代感的往事,怎么拍?不仅要拍好,还要拍好看,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挑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