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黄帆:“最美援外医生”

14.04.2015  11:18

              近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我校一附院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员黄帆等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10名援外医护人员当选为2015“最美援外医生”。

自解三大“心结”,毅然决然远赴他乡

            2011年7月,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宣告独立,这是非洲大陆上第54个国家,同时也成为我国发扬国际主义的主要援助国之一。翌年,国家将医疗援助南苏丹的重任交给了安徽省。有着援外工作优良传统的我校一附院,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一部分任务。

            面对国家和非洲同胞的需要,面对救死扶伤天职的召唤,黄帆,一位有着崇高责任感的80后年轻父亲,一名由我校培养的优秀外科医生,心生萌动,主动要求前往南苏丹当一名援外医生。但他决定报名时,却又顿生3大“心结”: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女还未满周岁,呀呀学语,蹒跚学步,需要父亲;父母双亲年事已高,身体虚弱,需要儿子;妻子初为人母,照顾家庭,她需要丈夫。正在举棋不定时,当过援外工程兵的父亲和黄帆的妻子却都认为援外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光荣的使命,坚决表示支持黄帆。家人的支持给了黄帆莫大的力量,他也认为自己刚刚而立之年,正是为国家做贡献,为他国人民解除病痛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心结”释然,毅然决然,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援外的征途。

            2012年12月23日,这是援外医疗队正式出发的日子。黄帆拜别了年迈的父母,告别了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吻别了没能忍住眼泪的妻子。可在出门离家时,他却没敢回头。坐在飞机上,透过舷窗看着渐渐远去的熟悉城市,黄帆想到未来一年将在陌生环境下,使用着陌生的语言,救助着不同种族的病人,内心是既兴奋又忐忑。

迈过三道“坚坎”,克服困难开展工作

              尽管之前在网上搜集了关于非洲、关于南苏丹的各种资料,但踏上了南苏丹的国土,现实中的3道“坚坎”还是像荆棘那样横在黄帆等医疗队员面前:首先是时局的不稳定。一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医疗队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处于战乱中的国家,马路上总能看到坦克与荷枪实弹的士兵;二是医疗条件的简陋。作为卫生部直属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的教学医院——朱巴教学医院,其条件之简陋让人始料未及。不仅硬件条件简陋、辅助检查奇缺,更缺乏各种基本药物,而且还有被艾滋病、恶性疟疾感染的高度风险;三是饮食、生活的不习惯。尽管随行带了一名厨师,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地蔬菜品种除了土豆就是番茄,再加上常年的高温天气,拉肚子对黄帆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天职,更何况大家是肩负着祖国的信任和使命来到这里的。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黄帆和队员们,简单的安顿后,他们便投入到工作中。

            与当地的医生接触后,黄帆发现有些医生偏执,不愿意与外人打交道,还对中国人带有偏见,再加上语言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想要迅速的融入这座非洲医院开展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国在南苏丹都有援助项目,这也成为各国在政治外交上的一种博弈。如何迅速的投入到当地的医疗工作中,让当地人信任中国医生,愿意找中国医生看病,是黄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为了打开局面,黄帆积极主动向主任要求参与查房、门诊、手术、围手术期治疗、危重病人抢救等等工作。当地医生时间观念不强,经常8点上班,10点还不见人,黄帆他们就按时上下班,周末也去医院查看病人,竭尽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中国医生的勤劳敬业给病人和当地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次举起“神刀”,精湛医术赢得信任

            2013年6月,来自南苏丹耶依地区偏远农村的妇女艾格尼丝·蒂姆因乳房肿瘤前来就诊。接诊时,医生们都感到震惊不已,因为该妇女乳房肿瘤已足有一个篮球大,表面还出现了溃烂、感染。当地医生束手无策,都不敢接手。此时,正是中国医疗队显身手的时候。黄帆和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疑难病人,由黄帆和另一位中国医生为其主刀切除肿瘤。黄帆在术中探查发现,供应肿瘤的滋养血管足足有小拇指粗细,肿瘤稍有扭转都有撕裂血管导致大出血等无法挽回的后果。面对巨大的风险,黄帆凭着精准的外科手术技巧,成功地处理掉多条滋养血管,完整地将巨大的肿瘤切除。时值酷暑季节,设施简陋的手术室里闷热难耐,黄帆做完三个小时的手术后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等到病人安全回到病房,保证术后医嘱准确执行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驻地。这次手术的成功,完全消除了当地医护人员对中方专业技术和团队精神的疑虑,不仅赢得了院方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更在当地民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舆论影响,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南苏丹卫生界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3年8月,37岁的病人玛耶·詹姆斯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曾一度出现肝昏迷,情况十分危急。朱巴教学医院条件有限,做手术的风险很大,当地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但是患者家属要求进一步诊治。黄帆和同事们决定接下这个难题,进行脾脏切除术。手术前,黄帆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甚至用自己做饭的高压锅为手术器械消毒,还拿出自己早餐的鸡蛋给患者补充营养。这些细小的举动感动了詹姆斯的父亲,他对医疗队的队员们说:“感谢你们决定救我儿子!不管手术结果如何,我都不怪你们。那是上帝的安排!”最终,在黄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做得很成功。詹姆斯的父亲看到儿子康复了,激动地握着黄帆的手说:“我们没有食物,也没有钱。回家后,我们只能日日夜夜为你们和家人祈祷!

            中国医疗队一次次手术的成功,完全消除了当地医护人员对其专业技术水平的疑虑,更在当地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断有病人慕名前来求医问诊,黄帆几乎把自己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治病救人上。他说,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能让更多的病人重返健康,能看到病人康复的笑脸,是他最开心的事。

            除了定点在朱巴教学医院接诊外,黄帆和医疗队的同志们还在大使馆的领导下,三次前往南苏丹油田帕鲁齐地区、耶伊地区和亚帕村进行义诊活动,接诊患者数百人次,在当地媒体和舆论获得良好口碑。义诊活动中部分需手术的病人,纷纷前往朱巴教学医院向黄帆求诊,均获得了妥善的手术治疗,进一步扩大了医疗队在南苏丹的影响。为普及基本医疗和救助知识,黄帆精心准备了通俗易懂的PPT,为油田工人们做了关于《野外急救创伤小知识》的专题讲座。工人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黄帆很是欣慰。

            作为安徽省向南苏丹派出的首批医疗队,队内很多细节和制度都不完善,黄帆负责起草队里的《队内管理制度总则》及《药械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很好地规范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为了能更加高效地工作,黄帆整理出适合自己习惯的整套手术器械,并针对专科手术撰写了一批英文版外科疾病手术知情同意书,摸索出一套同当地病人沟通的方式,同时让对方医生参与到这一些过程中来,基本保证每台手术有对方一名年轻主干医生参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一年里,黄帆他们的医疗队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未出现过一例手术并发症。业余时间,黄帆还加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能与当地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手术、病例讨论中自如交流,并能与当地的新闻媒体准确自如地交流。

            因为是中国的医护人员,医疗队不仅全心全意的救治南苏丹人民,更积极服务于同胞。在异国他乡,周围的同胞们无论大病小病,都习惯了来医疗队就诊,黄帆都一一热情接待、诊治。身患重病的多位同胞,生命垂危之际,都是经过黄帆和队友们的努力从而康复、痊愈。看到康复后同胞们的笑脸,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黄帆由衷感到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尤其是一名援外医护人员的自豪。

冒过几次“弹雨”,坚守岗位担当职责

            其实,这些被当地人称为“神医”的中国医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高温酷暑的自然环境,贫困落后的经济条件,疟疾、出血热、肝炎等传染病的感染风险,甚至还要面对军事冲突中枪林弹雨的考验。

            2013年12月15日,距离医疗队的归期只剩十天。离家近一年了,黄帆万分思念家人和朋友,满心期待与亲人团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时,南苏丹首都朱巴突然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流血伤亡事件不断发生,城市上空经常回荡着枪声。最激烈的时候,冲突双方的枪战就发生在医疗队的驻地院子里,而黄帆和同事们只能躲在墙体单薄的房间里,用柜子抵着门窗,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子弹一通乱响。

            尽管知道留下来有多危险,家里的亲人有多担心焦急,尽管不知道何时战乱才能平息,何时才是归期,但发生战乱的地方更需要医生。“我是医生,我不能走。”黄帆和同事们坚守岗位,坚持冒着炮火开展工作,成功救治了十余位当地居民和祖国同胞。南苏丹卫生部长瑞埃克·盖伊·库克看到中国医生在战火中仍坚守朱巴教学医院,甚为感动,亲自为医疗队的队员们颁奖送行,盛赞他们为南苏丹医疗卫生事业所做的积极贡献,并称赞他们为南中友谊的“白衣大使”。

            是啊,在中南医疗友好合作的历史上,黄帆和中国医疗队的成员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愧为“最美援外医生”! 他们不辱使命,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了应有的贡献。对于个人,回顾自己一年多来的援外经历,黄帆用了这15字做了简单的概括:

            “经历了,成长了,收获了,不后悔,很自豪。”(本报记者 俞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