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文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山东沂蒙团队拜访“沂蒙红嫂”
青春七月行,心系沂蒙情。在第93个建党节来临之际,6月29日,安徽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赴山东沂蒙团队走进沂南县马牧池乡,开展以“沂蒙情,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虽骄阳似火,路途遥远,一路颠簸,但却无法阻挡青春的热情。通过前期资料的广泛收集、与当地民警的详细沟通,30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前往百岁“红嫂”张淑贞家进行拜访,感受了抗战岁月里,红嫂们舍小家顾大家、养育革命后代的家国大义。
好精神暖笑容——拉进彼此距离
看到张淑贞老人之前,大家印象中的百岁老人应该是行动不便、交流有阻的。但当学生们真正见到这位百岁“红嫂”时,不得不惊异于她的好状态。老人坐在沙发上,瘦小枯槁的身体深陷其中,小巧的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朴素的老人,曾经用瘦弱的身躯舍生忘死掩护、救助红军干部与战士。大家围坐在她周围,老人主动伸出干瘪的双手亲昵地握住学生们的手,笑容慈祥而温和。她反复招呼大家吃准备好的水果,说“你们吃,我就高兴了”,亲近得如同家里的长辈。老人耳聪目明,行动利索,缓缓向队员们讲述战乱年代她和婆婆王换于共创战时托儿所,尽心尽力抚育革命后代,并带领广大妇女,为八路军备军粮、缝军衣、做军鞋,为战士后方扫清障碍的往事。
访问快要结束时,老人拿出自己亲手绣的鞋垫,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缝,鞋垫上的“军”“民”二字承载着老人心中对军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老人的乐观、爽朗如同一缕春风,拉近了当代大学生与革命老前辈之间的距离。
舍小家顾大家——养育革命后代
有着75年党龄、103岁高龄的张淑贞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大儿媳妇,也是沂蒙革命老区健在中年龄最长的“沂蒙红嫂”。抗日战争时期,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看到一些革命志士的子女无人抚养,便主动帮助抚养这些孩子。她们用稀薄的小米糊糊,刚生产农妇的乳汁,喂养这些嗷嗷待哺的婴孩,这其中就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人的子女。正是在这个地下托儿所里,红嫂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抗战胜利的另一片天空。
当说到抗战时那些被自己抚养过的孩子,张淑贞老人总是抑制不住的欣慰与自豪,“我只记得那些娃呀,跟我亲近,后来父母来接他们离开,他们都不记得父母了,只记得我,跟我亲,跟我亲啊!”老人咧开嘴笑着回忆当年的那些孩子,“他们有时候还记得回来看我,前不久还有人去看过纪念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哩!”
从“沂蒙母亲”王换于到“沂蒙红嫂”张淑贞,再到“新时代红嫂”于爱梅(张淑贞女儿),一家三代人从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年代,坚持不懈地创造并传承沂蒙着精神。
听故事记恩情——寄语时代希望
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一起去看望张淑贞老人的,还有沂南红军小学的留守儿童们,这所红军小学是以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创办的战时托儿所为前身的学校。老人抱着可爱的孩子们,不断亲吻孩子们的脸颊,亲昵地抚摸她们的头发,大声说道:“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都当科学家!”
马牧池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地也曾涌现出明德英、王换于等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虽然战争的时代已经离大学生们远去,但大家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红嫂们舍身忘己的付出与贡献。战争消灭人性,“红嫂精神”不朽,它不仅让当代学生重温战争年代人们的赤诚与高尚,更将激励年轻一代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周欣怡 吴晓菲 裴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