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蜀山上的合肥地震台
27.04.2015 13:39
本文来源: 安徽经济新闻网
周六,下午4点钟的大蜀山依然熙熙攘攘。在热闹之外,有一个僻静处,这就是合肥地震台。今年29岁的卢叶啸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年。地震台有四个“井”,是地球的“检测仪”,观测着砂层、电磁等变化,并实时传输数据。
合肥地震台今年已经有42岁了,它始建于1973年,1990年被中国地震局正式确立为国家基本台、国家大震速报台。 1997年,中国地震局确定其为47个国家数字化台站之一,是全省3个“国字号”台站之一。目前,合肥地震台有地电阻率、体应变、沙层应变、测震与井下电磁扰动等5个数字化观测手段。
合肥地震台院内,有几个很不起眼的井,直径比小脸盆还小,但是里面大有乾坤。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听诊器”,安置在不同的地方,监测地球的各种数据。
比如,电磁扰动仪安装在地下40米深处,避免了其他干扰,据台长葛计划介绍:“地震来前和来时,地磁都会发生变化,这个数据每秒钟都会传输一次。”砂层应力应变仪则放在松散的沙堆里,这是一个实验性研究,这个数据是每分钟传输一次。钻孔应变放置在地下70米,用于监测地表相对应力的变化。这里直径最深的“井”,是用来测震的,达150米,葛计划介绍,因为工地施工等地表变化等变化对测震结果影响大,所以测震仪器必须放得深一些。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气象预报对专业的地震监测来说,参考性不大。所以在这里,还有一个气象三要素仪,记录每分钟的气压、气温与降雨量值。
每周,合肥市地震台都会做会商,分析数据。长期的数据积累,对地震前兆和监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合肥市地震台一共有9名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监测、分析数据的任务,24小时分批值班。如果有仪器异常,也要第一时间分析原因。他们像是“医生”,时刻监测着地球的身体情况。
责编:李新培
本文来源: 安徽经济新闻网
27.04.2015 13:39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