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以人为本的街区制是城市发展方向

09.03.2016  10:10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争分夺秒,但搭乘公交车前还要先在宽阔的小区里来个大汗淋漓的千米跑;满街红彤彤的尾灯不见头,想换路两边却全是围墙;服务业越来越发达,收发快递却不得不跑到单位大院门口……

城市越来越大,各种烦恼也越来越多。公交站、超市、快递能不能离家门口更近一些?行人能不能向小区借路?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安居。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恰是针对百姓安居期盼,问诊城市规划管理痛点的指导性解决方案。为此,住建部也发文答疑解惑,表示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认真传达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质量,是必然的趋势与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逐步推广街区制,疏通交通拥堵“肠梗阻”,还是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补丁;无论是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有序实施城市修补,还是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集约绿色发展,说到底,《若干意见》的种种措施都是要让城市的管理服务跟上市民需求的步伐,让居民拥抱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未来的城市是“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未来的街区也将是“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当然,由于前期各种城市问题的叠加,也由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使得今天的城市规划工作尤为艰巨。这从《若干意见》出台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迅速引发热议也得以证实。

在热议中,大家普遍对“街区制”给予了肯定,认为推广街区制可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有助于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但同时,也有人有疑虑。比如,有人担心是不是要“一刀切”地打开所有院墙?该如何保证小区的安全和业主的合法权益?

我们应该注意到,逐步推广街区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拆墙运动”,也不是所有的“院墙”都得拆。《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的是“逐步打开”。也就是说,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而不是“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墙运动”。那些影响了路网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造成交通拥堵与社区居民出行不变的封闭小区与单位大院,确实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实现开放。而在逐步推广街区制的具体实施中,《若干意见》是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各省、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与细则。在制定办法过程中,肯定要听取市民意见。具体哪些建筑先打开,如何打开,打开后如何运行等系列问题,都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运动式”展开。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居民的合法权益一定会得到保障。有些人觉得小区内的道路、绿地等公摊面积都是小区业主花了真金白银的,担心被占用。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各项城市管理规划政策的推进,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和利益关系,依法依规处理好居民的诉求,相关问题都将在后续的改革中予以系统化解决。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建设思路已经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得到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式、治理体系、治理水平只有在创新改革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人民身心安顿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