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版“阿信”现102岁 解放前做成衣致富
听他们说·荣昌篇 ——寻找重庆最后的“原工商业者”
王世君:102岁 解放前经营荣昌宝元荣字号
荣昌位于重庆最西部。历史上,荣昌是成渝之间的商贸重镇。成渝古道上,著名的“五驿五镇三街子”就有荣昌安富镇。此外,荣昌的商品可经濑溪河进入沱江,因此荣昌的万灵镇又是旧时重要的货运水运集散地。
历史上,荣昌生猪产业发达,同时产煤,其夏布、折扇、陶瓷更是享誉一方。据统计,民国时,全县曾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商号30多家,产值在200万银元。而荣昌折扇经营店铺在抗战时期曾达100多家,加工摊户500多户,专业生产工人3000人,年产折扇500万把。夏布、折扇除了在国内销售,还远销欧美,泰国、印度、缅甸、韩国、日本。
而荣昌陶器主产地在安富镇,清末民国初年,安富又称“瓷窑里”、“烧酒坊”。陶厂最多时达到100多家,酒厂有30多家。“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句流传了两三百年的民谣,印证了当时的繁盛景象。
王世君今年已经102岁。在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拄着拐杖在房门外的露台上晒太阳。到了下午,她会和一群比自己小得多的老友打纸麻将。虽然出牌时间较慢,但13张牌仍能算得一清二楚。
在荣昌县,王世君有太多的故事,她曾是隔壁泸县的孤儿,14岁作为童养媳嫁到荣昌。她曾经通过自己的双手成为了县城富商之一。解放后,她将全部家产交给政府,白手起家再次创业。公私合营之后,她作为资方经理,带领员工让荣昌棉布商店成为明星商店。她的故事,在荣昌流传甚广,这个解放前被称为“李二娘”,解放后被称为“王经理”的女商人,堪称重庆版的“阿信”。
而现在,她老了,在儿子的协助下,她为我们分享传奇一生。
童养媳
我是1913年冬月初四出生的,今年102岁。我出生在四川省泸县毗卢镇。我父亲是做盐巴生意的,在当地我们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在六岁之前,我的父母相继去世了,我就成了孤儿。我没读过书,当时恰好有个亲戚在荣昌,经过他的介绍,14岁的时候,就作为童养媳嫁到了荣昌双河镇的李家。
我丈夫叫李蒿阳,他们家当时在双河镇开了一个字号为福昌永的茶馆,我丈夫比我小两岁多。结婚后,婆子妈对我还好,但是当时家里穷,我得在家种地,除此之外,还要帮忙打理茶馆。当时茶馆里都是三教九流的人物,我在这里也受到了很多影响,可以说是阅尽人生百态,后来做生意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从茶馆里学来的。在茶馆做了几年,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我就鼓励丈夫到县城去做生意。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就到荣昌县城来做生意了。
县城富商
一挑箩筐两个泡菜坛,我们就这么进城了。进城之后决定做成衣。
先是李蒿阳在其他店做徒弟,做了几年我们就开始在南顺城街自己做生意,本钱是找亲戚借的,当时他家是大地主。
我们是从当铺起家的。当时当铺有规矩,你抵押给当铺的东西,如果逾期不赎回,就叫“死当”,由当铺自行处理。我们就把当铺的“死当”买回来,清洗之后再卖。旧衣服在旧社会生意好得很,长衫、旗袍都有。
旧衣服生意做好之后,我们准备开成衣店,后来就在顺城街开了一家叫“宝元荣”的商店。这个商店有几个业务,一是卖各种布料,李蒿阳就负责到重庆城买布匹。当时做生意还是很辛苦,到重庆买布匹的时候,他每次都是带两个徒弟用肩膀挑箩篼把布匹挑回来,单面都要走3天。我们还把买回来的布料加工成成衣,所以我们的商店外面是卖布匹,里面就是做衣服。
那时候我还不识字,但是我会做生意,我丈夫是老实人,所以基本上是我在操持这个店。宝元荣在开业后赚了很多钱。到解放前夕,我们家在荣昌城算有钱的了。我们在县里荣光照相馆隔壁黑巷子处有一楼一底几百平米的房子。1949年底,那个大地主的亲戚又在石河乡赊了几十亩地给我们。结果在1952年评成分的时候,因为这些土地我们被评成了工商业兼地主。但我说这个地是我们解放后买的,不应该属于地主。后来纠正冤假错案时,政府给我们纠正了回来。
这里有个故事,解放前我们还遭土匪抢过。当时我们做成衣生意做得好,赚了很多钱就被土匪盯上了,那次我被抢了几千个银元。我还记得,他来抢我的时候,一把就把我揎到壁头,我就把他脸上的痣认得清清楚楚,后来敲沙罐(记者注:枪毙)的时候我就把他指认了。
资方经理
荣昌城解放后,很快我就把全部家产捐给了政府,包括我们的商店、房子。我们全家搬出来租房子住。
把财产捐给公家后,我自己又开了个成衣店。1956年公私合营,荣昌城的服装、布匹老板成立了公私合营荣昌县棉布商店,我是资方人员,当的是资方经理。棉布商店有十多个分店,李蒿阳负责其中的一个。
我们商店卖的棉布,都是从重庆进货,生意也很好,每年要缴十多万利润给政府,这在当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50年我上了夜校,很快就能够识文断字了。所以之后,我每周还要组织政治学习,学习社会主义的政策。那时候政策要求我们这样身份的人,要“一边倒”。
年轻的时候,我工作还是非常拼命,从早晨要干到晚上8、9点钟才关门,没得星期六、星期天,一年要干365天。做生意哪有不辛苦的,解放前就有一句老话叫“早开门,晚关门,灯光底下现财神”。
除了在县城卖货,我们还要送货下乡,当时就是挑起一个箩篼装各种各样的布,不是很多,一样一两件,在农忙的时候送去卖。那个时候我把荣昌周围所有的乡都走完了的,哪个大队,哪个小队都认得到。
长寿老太
1965年,棉布商店又和百货商店、文具商店合并了,叫棉百文商店,公方派的干部是经理,我在里面当副经理。上世纪70年代初,所有商店并给了百货公司,撤销了公私合营,完全国有化,棉百文商店也就成了百货公司的一部分。
我是1977年退的休,当年我64岁。退休的时候我每月能够拿100多元。退休之后我就没做其它事情了,现在一个月可以拿2800元。
我教育子女很多都是用《增广贤文》的话来教育他们。我常告诫他们要学文化,要劳动,还要懂得回报,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希望子女能够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96岁的时候,我摔成了很严重的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大家都以为好不了了,我儿子用救护车把我送到了成都铁路医院,住院了一个月,还是站起来了。我今年102岁了,长寿也没啥秘诀,我总结主要有三点:善良、坚韧和心态好。如果不是这三点,我3岁母亲去世、5岁父亲去世、14岁进李家当童养媳,后来做生意又被土匪抢这些事情……不知道多少关都过不了。
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上,我喜欢吃肉,每天都要吃肉,素菜反而吃得比较少。因为以前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苦,看年看月才能吃一次肉,所以现在条件好了就喜欢吃肉。另外,每天我也会喝1、2杯烧酒。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和我的老朋友打麻将,这样能锻炼脑壳。但是现在下午我只能打不超过两个小时,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而且精力也跟不上了。
责编:牛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