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粮食加工业虽然总量不低,但点多、面广、规模小—— 皖粮加工有待打造领军品牌

24.03.2017  19:27

星级记者 喻寒松

  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众多粮食加工企业纷纷推出自有品牌创市场,努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粮食品牌。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皖粮品牌化之路仍漫漫。

皖粮品牌知名度渐提高

  作为我省最大的糯稻生产基地,铜陵普济圩农场金迈集团的 “金迈”糯米在江浙地区颇具市场知名度。该公司副总经理许平道对记者说,公司与浙江黄酒集团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金迈”糯米约七成提供给浙江黄酒集团。

  早在2011年就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望江县联合米业年大米加工能力在30万吨以上,订单种植面积27万亩。该公司负责人甘启斌告诉记者,公司定期对不同区域消费者进行产品满意度调查,如广东客户喜欢香型品种,福建客户喜欢偏软口感,上海喜欢粳米,这些调查就是种植依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对基地农户进行订单式生产,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高效水稻,保证原粮质量稳定。

  记者从省粮食局了解到,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引导中小企业由做产品向做品牌转变,以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核心,巩固发展一批质量好、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优质粮食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形成一些区域性的粮食品牌,如“金润”和“仙晶”大米、“槐祥”大米和糯米粉、“丰大”挂面等。目前全省粮油企业获得安徽名牌106个,占安徽名牌产品总数的11%,获中国驰名商标27个,地理标志认证7个,新增“省著名商标”91个。

缺乏行业领军品牌

  毋庸讳言,与河南有双汇、莲花、三全等全国农业品牌企业,山东有鲁花集团等相比,安徽粮食品牌企业差距很大,缺乏行业领军品牌。舒城县南港东方米业虽然自2003年就创立了“东佳”品牌,并于2011年获得了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 “但品牌知名度一直没有真正做起来。 ”该公司负责人项可锁告诉记者,企业年产粳米5万吨,还是以大包装米形式销往云南、贵州等地批发市场,市场批发价2.6元/斤。如果名牌知名度能够提高,市场批发价可以提高0.2元/斤左右。

  “我省粮食加工行业虽然总量不低,但存在着点多、面广、规模小的问题。 ”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增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粮食加工企业总产值2514亿元,居全国第四位。然而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如全省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槐祥集团年产值也只有25亿元,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安徽金玉米农业科技公司年产值约22亿元。目前,国内最大面粉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千万吨规模,我省最大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只有数十万吨规模。以山东滨州为例,该市粮食产量340万吨,但粮食企业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位于滨州市的中裕集团以面粉为基础原料延长产业链,加工出高档小麦蛋白粉以及品种繁多的面食制品,年制作系列产品挂面22万吨,面包、糕点等各类烘焙品1万吨,饺子、包子等各类速冻食品1万吨以及200多种专用面粉及系列面食制品,推向全国3.6万个超市。

  由于我省规模以上优质专用粮食品牌运营核心企业较少较弱,带动市场能力不强,制约了优质专用粮食品牌的打造。民盟安徽省委通过调研发现,安徽省粮食生产基本以普通品质的通用粮食为主,优质、专用和特色品种种植比例不高。

  省政协去年就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开展专题调研发现,目前安徽省专用品牌粮食核心运营企业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烘干仓储等设施不完善,产品技术标准、质量体系和品种开发能力较弱,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的创新研发迟缓,难以发挥出科技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作用。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杨增权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粮油专用品牌建设已完成了顶层设计,安徽省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将由千万元级规模扩大到上亿元,计划扶持20—30个团队素质高、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并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实现三产融合。

  杨增权认为,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种子品种的选择取决于市场需求;种植环节要更多依靠种粮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体;收购环节要做到加价收购、专仓储存、专人保管;加工环节要做到精深加工、特色加工、适度加工;销售环节要科学定位、细分市场、优质优价,反馈市场需求。在粮食品牌建设上,可以考虑一个市重点发展几个品牌,一个县重点发展一个品牌。通过品牌化发展、差异化发展、错位化发展。省粮食局希望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实现本地主导粮油产品品牌化、名牌化,提升安徽粮油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