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沁肺清香绽放高原藏区
25.08.2014 11:28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检疫宣传、执法工作中的蒋利华(左一)
中国绿色时报8月25日报道(记者 李渝) 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森防站站长蒋利华,2014年获评为全国“最美森林医生”,她外表斯文、娇小,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尽本分做事”,是蒋利华一直坚持的信念,简单又执著。有人说,她就像一株傲雪忍冬,外表朴实淡雅,内在个性坚韧,藏在高原默默绽放,却自有一股沁肺清香。
选择:成为奔走山林的医者
蒋利华出生在甘孜州,父母都是援藏干部。年轻时曾想女承父业做地质工作者,但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误打误撞”考入林学专业。
1987年,蒋利华被分到泸定县林业局,从此扎根泸定27年。
工作中,新人蒋利华开始接触森林病虫害防治,“跟着(森防)老同志边看边干边学”。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下乡工作全靠自行车。“有路,就骑着车飞奔;没路,就把车寄放在农户家里用脚走。”很快,她摸透了县域内可及天然林、人工林的“家底”,学会了森防专业技术,成长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
2000年,蒋利华正式转入森防工作,2006年成为县森防站站长。
常年的野外工作让蒋利华养成了坚毅、吃苦、乐观的个性。
蒋利华熟知山林路况,“山间本没有路,林业人走的次数多了就成了路”。为节约经费,蒋利华带着同事自行背着诱捕器上山设置,4年间设置170套诱捕器,更换药芯不计其数,观测记录到大量翔实的观测数据;在需要到悬崖等危险地方调查时,蒋利华总是冲在最前面,“我去,我个子小、底盘低、重心稳”。
骄傲:6年没有发生病虫害
2008年,得妥乡南头村至北头村段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云南松毛虫疫情。
松毛虫是针叶树食叶害虫。它幼虫体型大、体表有毒毛,伤树又伤人。“受惊它就会立起来蜇人,伤者轻则过敏,重则影响工作。而且散落的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畜饮水安全。”
蒋利华有个小秘密,体质过敏的她其实很怕毛毛虫。
“怕吗?”
“来不及怕。(当时)满山都是,就想着‘不能让树叶被吃光’。这人一急呀,就顾不上(怕)了。”
通过针对性实施化学防治,组织人工摘除虫茧,集中无公害化销毁,至今6年,当地未再发生松毛虫疫情。“控制得很及时效果也很好,否则3年就再发了。”蒋利华高兴地说。
期待:拔除泸定县松材线虫病疫点
2010年7月底,蒋利华第一个发现泸桥镇3处共94.3亩松林出现异常枯黄枯死现象,后经确诊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
“在诊断为疑似时,我们就立即展开病死疫木清除、检疫封锁应急除治工作,对3个疫点实施强度择伐或皆伐作业,清除疫木2000株。”蒋利华回忆说。
那是一场全县动员的“应急战”。8月酷暑,湿热蒸郁的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作考验着现场人员。“许多人被晒黑、晒脱皮。加上汗水无法散发,出现中暑、满身湿疹等情况,非常辛苦。”蒋利华同事山春艳说。
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蒋利华每天早上6点带队上山作业,晚上8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常常一干就到凌晨一两点。“经常一天就吃一顿饭。喊她吃饭,总是回答马上,转身又埋头苦干,”甘孜州森防站站长徐慧说,“把饭端过去吧,也常被晾在一旁。”
由于发现及时、措施科学、行动果断,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手段,2011年至今,经调查和监测,未再发现松材线虫病。
目前,泸定县正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撤销松材线虫病疫点。“今年就能拔除了。”蒋利华充满期待。
职责:为林农找到“对症良方”
核桃是泸定县特色林果之一,也是当地老百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核桃云斑天牛的危害,2004年,大渡河两岸一带核桃产量出现大幅减产。
森防科技助农是森防人的职责所在。对于森林医生们来说,对症下药需要良方。
2005年,县林业局联合相关科技单位开展“核桃云斑天牛综合防治技术”专题研究。“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选择出了两种适于本地、针对性强、高效无公害的林业药剂。”蒋利华说。
科技成果必须进村入户,防治技术必须指导到树。2005年,蒋利华与同事一道,开始在全县统一配发核桃云斑天牛防治药剂。“按照各乡镇农户核桃面积、株数、受灾危害程度等情况,按需配发到乡镇、村组,挨个通知(农户)取药,面对面宣传、手把手指导用药。”
不止是核桃云斑天牛。近年来,通过提供病虫害防治支持和技术指导,开展专业统防统治,老百姓越来越“相信森防的人、相信森防的科技”。
“多亏了蒋大姐。”核桃种植户蒋安彬说,“防治前我们社(核桃)鲜果亩产约500斤,产值5000元。防治后,今年亩产量预计达到1000斤,产值1万多元,产量产值都翻一番。”
如今,尝到甜头的他已开始自行购买药剂,增添防治器具,2013年更是和县森防站开展科技合作,尝试和摸索用松墨天牛诱捕器诱捕云斑天牛。“去年我们诱捕到了云斑天牛48头,效果不错,今年我们加大了诱捕器的投放力度。”蒋利华说。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5.08.2014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