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铸辉煌 风劲帆满正当时——庐江经济开发区跨越发展纪实

08.01.2015  10:32

    刚刚过去的2014年,注定要在庐江县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初,庐江县首次荣膺“中部百强县”,在中国中部6省499个县域经济单位中位列第98位。7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4年)》出炉,庐江县首次跻身安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十强,排在第7位。

  这两个好消息如春风激荡,振奋人心。奇迹是庐江人民共同创造的,庐江经济开发区更是功不可没。

  同样使人激动的还有庐江经济开发区经济指标,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1000万元,  工业增加值174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实现额税收收入450万元,而到了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82000万元,工业增加值64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400万元,实现税收1030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

  从这快速增长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庐江经济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开创了辉煌业绩,为庐江经济发展,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凯歌。

  “经开区创新发展,是我们把工业做强做大,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舞好这个龙头。”庐江县委书记王民生激情豪迈地说,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5年内庐江跻身全国百强县大有希望。

  今日的庐江经开区建设动力强劲,新兴产业热力十足,工业强县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完善设施  筑牢园区发展平台

  8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园”,如今已是客商纷至沓来的投资宝地;8年前,这里是偏僻的小乡村,如今已是漂亮美观的花园式工业园区,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8年前,这里是一无所有,如今已“成长”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巢湖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就是庐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缩影”。庐江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5.86平方公里,总的发展定位是安徽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庐江中心城市西部产业新城。

  庐江县委、县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设施投入,优化管理服务,为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注入了勃勃活力。

  为解决经开区基础设施投入问题,庐江县委、县政府积极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经开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0.9亿元),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近8年来,经开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亿元,  建成“六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建成城西安置小区,园区道路绿化亮化,燃气、电信等都趋于配套完善,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为增强经开区的聚集和承载功能,庐江县委、县政府高标准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为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出台《庐江县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优惠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标准化厂房的建设、出租、出让。截至目前,创业园区建成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公租房37500平方米,目前已全部租赁给转移企业和中小孵化企业,创业园呈现建设面积大、推进速度快,租赁形势好的强劲发展势头。

  为全力打造“政策洼地”和“磁场效应”,大力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庐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庐江工业园区入园项目管理办法》等,对入园项目特别是对产业转移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社保、财税奖励和标准化厂房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大力扶持。

  庐江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优惠政策的兑现。凡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避免朝令夕改,杜绝断条脱节,保持政策有效持续和衔接。对承诺的政策优惠,不打折扣,坚决兑现,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规费1500余万元。

  庐江经开区凭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优势,已经成为吸引投资的一块强劲磁石。

   内培外引  拉动经济腾飞引擎

  “项目是经济开发区的灵魂,招商引资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资金流进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庐江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斌说,他们始终将招商引资摆在开发建设头等重要位置。

  强化产业招商。经开区按照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的原则,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引进总部型、基地型、龙头型的产业项目,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速园区产业集聚。重点围绕光电产业、现代食品加工和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进行招商,浙江恒泰动力、安风风机、德科电气、豪威光电、重庆啤酒、广西恩度食品、台湾世禾科技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一些产业和项目更是成为了行业龙头,填补了省内空白。安徽恒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省内最大的、国内重要的燃气活塞研发企业;安徽省安风风机有限公司成为省内唯一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风机生产企业;安徽德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6至3150千瓦系列无刷三相同步发电机,填补了省内发电机生产空白。此外,拥有全国唯一一家落户县级层面开发区的手机触摸屏生产厂家安徽豪威光电触摸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围绕县委、县政府开展“两年”活动要求,庐江经济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抓手,谋划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对已签约未开工项目,采取专人跟进、实时跟踪的办法,不断促进项目尽快履约。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2014年开发区重点围绕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亩均效益好的项目加大招商力度。1~11月份,全区新签约工业项目1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通过国投高科报废汽车项目的签约,确立经济开发区在省内乃至周边地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地位。

   高效便捷  争创服务新标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像对待亲人一样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庐江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斌侃侃而谈。庐江经济开发区积极担任园区的保姆、企业的门卫,为产业聚集扫清了障碍。

  积极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质量。重点取消和废止“越位”审批,调整和归并“错位”审批,规范和完善“缺位”审批。对重大项目视情况实行“一事一议”,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营运成本。2012年,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庐江县委、县政府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基本实现了“园区事园区结”。

  健全优化管理机制。园区立足品牌服务和特色服务,对投资项目有关手续实行代办制,从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投产、招工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协调服务小组”“三个一”工作制。建立和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定期走访制、专人联系企业制,对企业建设、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

  大力强化用工扶持,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为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县人力资源市场建在园区内,每年组织春秋二次大型招聘会议,每月逢“6”组织专场招聘会。县人才就业中心在加强职业培训、设立奖励资金、实行目标考核等方面,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

  以突破瓶颈制约为关键,要素保障跃上新台阶。新常态下,庐江经济开发区克服种种困难,园区发展逐步突破融资、土地、用工等瓶颈的制约。

  土地效益有大提升。2014年开发区对全区工业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了清查摸排,对低效用地项目补充签订双向约束条款,责令追加投资或“化整为零”二次招商,最终盘活低效项目。2014年共签订双向约束协议20份,盘活闲置土地158.38亩。

  融资工作有新突破。2014年园区积极主动对接合肥城建支行、徽商银行、科农行、国开行、华元融资租赁公司、安徽兴泰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洽谈。达成协议4个,实现中长期合同融资额5.18亿元,短期融资1.8亿元,国开行城镇化项目贷款手续已经全部到位。

   放眼未来  在创新中蓄势待发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立县”主战略,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深化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工业立县”主战略的重要平台,确保实现庐江县“五年进百强”战略目标。

  按照打造“一心四园”的发展思路引领开发区产业布局,即“环移湖商务及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光电产业园、现代食品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静脉产业园”。

  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把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树立全县招商“一盘棋”的理念。

  以科技创新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设立开发区产业扶持及孵化基金,建设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基地。

  按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园区内部交通网及道路、给水、电力等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围绕环移湖湿地的规划,积极建设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加快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的同步建设开发,使开发区的整体配套能力达到省级开发区的一流水平。

  2015年,庐江经济开发区将坚持以工业经济倍增计划、产城融合品质提升为抓手,突出“规划引领”,在“项目立园”上做文章,高标准做好食品产业园、高铁站10平方公里综合物流园、环移湖开发、移湖西路以北家居建材及汽车综合市场的规划,加快以国投高科报废汽车产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光电、农机、食品”三大产业园建设,完成招商引资大突破,项目建设大提速、产城融合大发展、绿化效果大提升、社会事业大变化,全面推动园区升级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0%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25%以上(主导产业占80%以上),节能减排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20%以上。

  在新一轮大发展的形势下,庐江经济开发区高标准编制开发区“十三五”规划,主动将开发区战略定位、产能扩张、产品调整融入长江经济带总体战略中,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拓展市场等方面促进合作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