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深耕农村市场

09.11.2015  03:53

  “咱村的超市就可以刷卡取现,还可以代缴手机费、电费、新农保,不用赶到镇里了。”国庆长假,宿州埇桥区北杨寨乡曹坊村的张大爷,对回家探亲着急取钱的儿子说。曹坊村位于埇桥区西南边,自从有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不用出村,到超市把卡一划,钱就到手了,费也缴上了。

  曹坊村只是覆盖全省行政村的银行卡助农取款的缩影。我省近年在农村金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支付应用的改革,普惠广大农村服务对象。

   村级金融服务网在完善

  根据对我省6万名农村居民的电话随机抽样调查,约有76%的农民距离最近的银行网点超过5公里,办理一笔支付业务往返银行网点每人次的交通成本约为5至15元、时间成本约为2至3个小时。在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的积极推动下,支付结算业务触角已延伸到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支付网络“毛细血管”正逐渐渗透畅通,“最后一公里”向支付“零距离”的转变逐步完成。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扎根普通行政村,被百姓称作“袖珍银行”,农民业务办理时间从平均2个小时缩短至10分钟。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地区累计布放POS机22.96万台,ATM机布放量7634台。农村地区发行的银行卡7027万张,人均持卡量1.65张。现已有服务点16158个,分布全省1.4万个行政村,累计办理现金取款业务837.8万笔,取款交易金额1.38亿元。

  金融需求层出不穷,助农取款服务点在升级,金融服务室应运而生。

  走进淮南凤台县关店乡陈庙村的刘义超市助农取款服务点,“惠农金融服务室”映入眼帘,室内有电脑,通网络。超市老板刘义介绍,现在这里不光可办理小额取现、汇款、缴“新农保”,还可免费鉴别假币和兑换旧钞,颇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惠农金融服务室4121个。省内工行、建行、中行、徽行等银行机构,通过惠农金融服务室等灵活的机制形式,拓展农村地区支付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村支付服务良性竞争局面初步形成。

   手机银行成农家“好助手”

  “张老板,加入我们社区e银行手机支付,不仅方便实时支付,还能在网上宣传您的土鸡蛋,特别是手机支付记录了客户交易流水,我们就能通过大数据进行信用评级,适时根据经营情况直接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 ”芜湖扬子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在南陵县一家农家乐进行营销推广。

  手机支付这一新鲜产品,不再只是城市的“高大上”专有名词,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国家推动移动信息化建设,移动网络速率快速便捷,以手机银行为平台,发挥远程支付的低成本优势,符合县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特点。

  2013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拓宽县域支付服务渠道,人行出台《安徽省县域手机支付业务推广工作方案》,充分利用手机支付的便利性、适用性、交易成本和服务场景方面的优势,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多样性支付需求,重点提升对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地区手机支付用户数达661.78万户,累计办理业务5028.71万笔,处理业务金额达到1373.6亿元。随着采购、生产、销售交易过程都能形成信息化数据记录,手机支付解决了小微企业中财务报表不规范,有助于缓解“贷款难”的症结。同时,省内涉农银行机构还结合“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优先为我省商务部门确定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开通手机支付,为农村基层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便利支付支持。

   “收粮宝”实时到账又安全

  过去,粮食收购季节现金投放集中、支付量大,现金在不同环节滞留,收购过程中存在假钞、丢钞、盗抢风险,而收购“最后一公里”依赖经纪人上门,原有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在实时到账、手续费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农民的使用意愿。

  今年5月,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改革试点,依托“收粮宝”等新型非现金结算工具,加快推进粮食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工作。在蚌埠市怀远县山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夏粮收购现场的售粮农户不再像以往那样排成长龙。 “八万多斤粮食,97524块钱,纸质发票和手机短信提醒的钱数一样,刷一下银行卡实时到账,又快又安全,还不用担心收到假币。 ”固镇县新马桥镇磨盘张村民张龙今年两次小麦结算款,都是通过“收粮宝”方式。“现在每天的交易量有两三百万元,这要在过去,看管这么多现金让人提心吊胆。 ”怀远县山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出纳杨文华坦言。

  收粮资金不仅适时到账,而且每笔交易手续费低,还避免了大量现金保管的不安全隐患,保障收购、加工企业,经纪人以及农户收购资金结算效率。截至9月底,全省试点地区签约并布放“收粮宝”机具171台,交易金额1.81亿元。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将进一步总结试点地区经验,推广非现金收购模式,并应用到茶叶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