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老兵不死 只是渐凋零
“耳朵旁都是爆炸的声音,后来都分不清是远是近了。”28日上午,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83岁老人余贵海从六安赶到合肥,在莲花社区明珠城市生活驿站给小朋友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头戴草帽,穿着绿军装,身形清瘦的余贵海一讲起来,就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
去朝鲜之前,余贵海在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对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份工作很让家人感到骄傲。 1953年大年初三,21岁的余贵海选择成为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现在叫梦想,我们那时候叫理想,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在鸭绿江的江面上,像一种仪式,余贵海回头面对自己的祖国说,“不打胜仗,就不回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余贵海的消息,“我的老母亲以为我死了,哭瞎了眼睛。”
余贵海是一名炮兵侦察兵,他说,敌后侦察就好比炮兵的“眼睛”,“不侦察怎么打?侦察很重要,对方的武器、弹药、人员的数量都要知道。”
“我们的活动大多都是在晚上,因为白天有对方的飞机。我们也不走大路,大路上有很多地雷。有一天晚上,天很黑看不清路,突然一个炮弹打过来,我前面战士的小腿肚被炸得血肉模糊,我后面的被炸到了脖子,当场就牺牲了。”老人表情沉痛,不时用手势比划,仿佛炮弹爆炸的场景就发生在不久前,“我被炮弹溅起的土埋住,后来战友把我从土堆里扒出来,才捡回一条命。”
抗美援朝留给余贵海的不仅是一段战争记忆,还有一个坏掉的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余贵海回到了祖国。由于战争期间长期的食物量不足和进食不规律,余贵海落下了病根,后来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余贵海说,在激烈的战争中,有时候一天的全部食物是一小碗菜干子、南瓜干,有时候是“塞一口雪,就着炒面”, “那时候有三个80——背着80斤的武器弹药,白天走80里,晚上走80里。”
故事讲完了,余贵海意犹未尽,“心里装了太多东西,想让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余贵海的小女儿余国玉告诉记者,父亲为了赶来给孩子们讲故事,凌晨3点多就起床给母亲烧好饭,“母亲身体不好,一度卧床不起,父亲在床边照顾了12年。”余国玉说,父亲和母亲是指腹为婚,但两个人的感情特别好,一路搀扶走过几十年。
汪林 袁玉华 王明慧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宛婧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