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张老准考证记录时代变迁
近日,在安徽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众多民间档案收藏者,他们的收藏中,就有不少以高考为主题的:其中两位市民收藏的四张准考证,就反映了数十年前,合肥青年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知识青年连续三次参加高考
在收藏爱好者市民丁先生的手中,收藏着“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张高考准考证,分别为1977年,1978年,1979年。丁先生说,他收藏的这三张准考证,一张在旧物市场中找到,当时夹在一本空白笔记本中。照片显示,这三张准考证属于同一个人,名叫程家玲,她连续三年参加了高考,参考的年龄也从21岁一直到23岁。
1977年12月,准考证上的主人程家玲第一次参加了高考,当时的高考还被称为“大中专院校录取考试”。很显然,程家玲当年并没有被录取,在接下来的1978年7月,程家玲再次参加了高考,但此时不知为何原因,她的名字改为了程小玲,但准考证上的那张照片还是原来那张照片;第三张准考证显示,程家玲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间是1979年7月,此时程家玲的名字又从程小玲变成了程家玲,但这一次,她考试的地点从徽州考区,换到了合肥考区。
“这三张准考证,见证了一位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后,连续参加高考的故事,也反映了当年知识青年们高考改变命运的迫切渴望。”丁先生说,1979年后,程家玲是否被高校录取不得而知。
高考头三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安徽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在看了这三张准考证后介绍,这三张准考证记录了恢复高考头三年的历史。因为刚刚恢复高考,许多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知识青年,渴望进入大学,当年的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77年12月,举行了至今唯一一次的全国冬季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10年的高考考场,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的夏季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新生40.2万人。1977年冬和1978年夏两次高考,仅相隔半年,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但由于高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综合录取率只有6%左右。到了1979年,高考报考人数有所减少,变成了468.5万,但当年录取了28.4万。
安徽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77年那次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因为“文革”十年的破坏,许多知识青年无法正常学习,很多考生文化程度并不高。此外,因为恢复高考的消息在1977年10月左右才公布,当时距离开考期只有一个多月,很多考生仓促复习,造成了高考失利。
58年前合肥一中学霸考入复旦
在收藏爱好者市民李女士的一份收藏中,记者找到了一张有58年历史的“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统一招生准考证”。这张准考证背后的故事,显示了当年合肥一中的“学霸”在录取率创新低的情况下,一举考上了名牌学府复旦大学。
从这份准考证上看到,那时的考试时间是7月15日至18日。也许因为是“学霸”,也许是因为突出成就,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很容易就联系到了这个准考证的主人童本道, 就在58年前,童本道作为合肥一中的一名高考考生,参加了1957年高考,并成功被复旦大学录取。童本道老先生在退休前曾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工作,2001年被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出版过多部著作,如今已经定居在北京。
谈起当年高考的历史,童本道说,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可谓是创了新低,这个数据他记得非常清楚:在1957年高考前,他和同学们就已经得知,这一年他们的升学压力非常大——由于受特定历史原因影响,那一年全国一共招生十万零七千人,比上一年少了一半还多,名额中还有一部分分配给直接升学的复转军人。
这张准考证上显示,当年高考的日期为1957年7月15日到18日,当时童本道怀揣着那张准考证,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老安徽日报社北侧的合肥师范学校,在学校的一栋平房中参加了高考。
当年高考前就要填报志愿
回忆起当年高考的录取,童本道说,按照当年的规定,考生在高考前就需要填写志愿。当时他报考的是文科,考虑到自己平时成绩还可以,而且还是一名班干部,尽管那年录取人数很少,可他的第一志愿还是报考了北京大学经济系,第二志愿才是复旦大学经济系。
高考结束后,童本道就在家中安静地等待着高考结果。“我清楚地记得是班主任鲍老师通知我被录取的。”童本道说,早在他知道被录取前,学校已经提前半天知道了结果。那天,班主任鲍老师找到童本道,笑着让他到办公室去一趟,随后就拿出了一张印有“复旦大学”字样的信封。“拿到那个信封的一刻,我的心立刻就怦怦直跳。
1957年8月底的一天,童本道和班里其他三名考取复旦大学的同学,相约从胜利路的老合肥火车站坐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赶赴大学校园。(李磊 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