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一工地6人采食有毒野蘑菇被送医 幸无生命危险

27.07.2014  19:35
导读:7月25日晚,黄山市一工地的川籍农民工及家属6人,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随后被送往黄山市人民医院抢救,其中3人昨日凌晨转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家医院救治。目前,6位中毒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

白毒伞(资料图)

本报讯 7月25日晚,黄山市一工地的川籍农民工及家属6人,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随后被送往黄山市人民医院抢救,其中3人昨日凌晨转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家医院救治。目前,6位中毒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

昨天,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输液治疗的中毒患者李洋告诉记者,他们6人都来自四川,是黄山市一工地的工人和前来探亲的家属。其中还包括一名几岁的孩子。7月25日,他们在工地附近山上看到有农民采摘野蘑菇,就跟着采摘了一些,食用当晚先后出现了呕吐、腹痛等症状。随后,6人被送到了黄山市人民医院治疗。黄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说,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类似临床表现,拟诊为食用毒蕈中毒,并予以对症治疗。当晚11时10分,医院向屯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报告了这一情况。昨天上午,疾控中心已对这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了调查和采样。

经对症治疗,李洋等3名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稳定,还在输液和观察治疗之中。不过,因孩童欢欢(化名)病情较重,且黄山市人民医院尚无小儿血液透析设备,昨天凌晨,欢欢转往浙江省杭州市一家医院救治,其父母(也是中毒患者)随行。昨天下午记者获悉,三位转院患者的病情也较稳定。

屯溪区疾控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调查,初步怀疑食用的是“白毒伞”野生毒蘑菇。据悉,当地农民采摘该野生蘑菇会晒干后食用,而农民工对此并不知道,就直接烹制食用了。今年入夏以来,当地有关部门曾多次发布警示信息,提醒市民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并劝说农贸市场摊贩等不兜售野生蘑菇。同时,要求涉旅餐饮企业、农家乐等不出售、加工、食用野生蘑菇。本报记者 吴永泉

图片说明: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资料图片)

相关链接:如何辨识毒蘑菇

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等色。无毒蘑菇多为咖啡色、淡紫色或灰红色。

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看分泌物。将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用水煮。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保持本色则无毒。

另外,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

延伸阅读:误食以后咋自救

皖南山区在夏秋时节会产生大量野生蘑菇,当地有采摘野生蘑菇并食用的习惯。因野生蘑菇品类众多,有毒蘑菇也多,难以辨识,采摘食用易造成中毒。2012年,黄山市曾发生多起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并致10多人中毒、至少5人死亡。

一般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为6~8小时,这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视力伤害、幻觉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洗胃,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