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绿色呼唤 唱响“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一曲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长江之歌》,赞颂长江,讴歌伟大的母亲河,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然而,曾几何时,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化工围江成势、非法码头林立、非法采砂泛滥、污水废水源源不断……
三年来,芜湖市强化生态环保硬约束,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一个更绿更美的芜湖,正款款走来。
铁腕治江 长江两岸满目新
4月江南,草长莺飞。在长江四褐山段,人们亲眼见证着一场美丽蜕变:从过去非法码头、高污染企业带来的污水横流、气味刺鼻,到如今绿植遍地、“水清岸绿产业优示范段”的雏形初具,美丽的四褐山又回来了!
蜕变,自2017年5月拉开帷幕。短短几个月时间,四褐山的3座非法码头以及江畔3000平方米建筑物等全部拆除,并立即着手开展岸线复绿工作。截至目前,总长约2.4公里的长江四褐山段已完成标准段1.7公里的填土,回填土方厚度1.5米,栽植广玉兰、香樟、乌桕、栾树、冬青、紫薇、红叶李等苗木约3500株,初步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绿化布局。
铁腕治江岸,四褐山的蜕变是一道缩影。三年来,芜湖把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作为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突出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3个副市长任副组长、29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印发了《芜湖市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的实施意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2017年,191个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和黄砂经营点在半年时间里悉数拆除,拆除率100%。经过整治,共释放长江干流岸线约27公里,清理出滩涂陆域面积约244万平方米;2018年,芜湖在继续对上述整治点开展生态复绿工作的同时,又按省长江办要求完成16个项目拆除取缔任务。目前,全市长江滩涂地计划复绿11300亩已全部完成,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为民治江、为城建江,芜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一路向前。2017年以来,芜湖一举解决了二水厂水源地中石化码头搬迁、四水厂水源地东汇码头拆除、箱子拐长江岸线整治等一批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破除了困扰全市十多年的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沿江生态环境。同时,大手笔打造“十里江湾”景观带。从市区由南向北溯江而上,从澛港大桥到临江桥,再到游船码头,最后到弋矶山医院,这里构成了全长10.4公里、总面积8.12平方公里的“十里江湾”景观带。2016年以来,芜湖开始建设滨江公园二期、三期,广泛集聚智慧和力量,在“十里江湾”重现长江的水清岸绿。如今,“十里江湾”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最青睐的“打卡”胜地。
在各级管理部门看来,长江岸线整治一年多来,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理念的嬗变。“以江水为镜,可鉴发展得失。江水清则发展优;江水浊则发展劣。”相关人士表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在芜湖已深入人心。
久久为功 一张蓝图干到底
如果说岸线清理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和果决,那么沿江生态岸线的治理和保护则需要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以及扎实细致的“绣花”功夫。
从打击非法采砂,到治理黑臭水体,从散居点污水管网铺设,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围绕长江母亲河的绿色呼唤,芜湖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役。
受暴利驱使,长江芜湖段部分水域非法采砂活动曾经十分猖獗。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有规划的采砂活动,非法采砂严重影响长江生态、通航、航道及防洪安全,“一些大型采砂泵,一小时可从江底抽砂两三千吨!这无异于在江底挖了一个大洞!”
2018年,芜湖将打击非法采砂行动作为整治内容之一。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632人次、出动执法艇巡航1641航次,执法车562驾次,立案查处违规移动的非法采砂船只117艘,捣毁吸采机具167台套,有力地震慑了非法采砂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场场战役,都源自芜湖制定好的任务表和路线图。2018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通过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建机制”等七大行动,到2020年,实现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岸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空气、土壤、水污染等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久久为功,方能成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朝着水更清、岸更绿、天更蓝、产业优的目标,芜湖永不懈怠。
破“旧”立“新” 汇聚发展新动能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也不是不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芜湖破“旧”立“新”,加速旧产能淘汰更新,发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围绕长江岸线“1公里、5公里、15公里”,芜湖正在构建“三道防线”。沿江1公里范围以内为重点生态建设区,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重化工、重污染企业必须整改达标,在规定时限内无法达标的,依法搬迁;工业园区外不合规的工业企业一律关停搬迁,园区内的散乱污企业全部整治到位。沿江5公里范围以内为生态环境严管区,“散乱污”企业一律依法进行治理,坚决关停取缔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沿江15公里范围定位为绿色发展先行区,不合规的园区全部整治清理,打造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绿色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对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坚决说“不”的同时,芜湖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方面,支持汽车制造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推动材料产业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家用电器产业向智能家居转变。另一方面,立足产业前沿,聚焦培育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紧紧围绕全市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以上,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分别达到80%和60%。
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严守生态红线和底线,寻求科学发展新路径。走进沈巷镇长江渔歌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循环水养殖”的新型养殖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养殖区建在房子里,一吨水能够养出一吨鱼。“这种新型养殖模式是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将养殖池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次循环回用,可以说是集环境工程、土木建筑、现代生物、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技术于一体。”企业负责人胡光春说,比起普通的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水养殖最大的优势是不会破坏水生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以刮骨疗伤的决心腾退化解旧动能,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芜湖对“产业优”的执着追求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2018年,芜湖荣获七张“国字号”名片: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质量魅力城市、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城市,跻身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8%;服务业比重达45%,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1.5%。
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芜湖响应母亲河呼唤,将以钉钉子精神着力把长江芜湖沿线打造为牢固的防洪线、靓丽的风景线、便捷的交通线和繁华的经济带,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金昌龙 赵丹丹)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