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隍庙 如何打造徽派老街的城市地标
中安在线讯 城隍庙自从改造伊始,就吸引了全城人的注意。作为合肥历史的代表景点之一,城隍庙承载着无数老合肥人的记忆。经过改造的城隍庙,青石街道、粉砖黛瓦、飞廊亭台,这样的建筑风格与徽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安徽特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半年多来的运营,城隍庙的商业模式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除了二楼的小吃夜市有较高人气,一楼的老商户,更多仍处于清淡状态。卖完“记忆”,能否继续火下去?城隍庙改造似乎还面临更多的考验。
傍晚7点左右,城隍庙逐渐热闹起来。
一楼老商户生意冷清追忆盛年光景
8月1日下午5点,连日高温在台风到来之前逐渐收敛,室外丝丝凉风阵阵袭来。
陈大姐经营的服装店在城隍庙一期的北头,50平米大小,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服装。在这里30元可以买一件衬衣,40块钱就可以买一条裤子,然而偌大的店里,却鲜有人光顾。
陈大姐索性站在了门口,和隔壁的店主聊起天来。城隍庙改造开街以后,陈大姐是这里的老商户,第一批入驻;政府兑现了承诺,租金还是和3年前一样。
满怀着希望搬进来,然而现实却像是冷水,浇在了陈大姐的身上。
“街道比以前漂亮了,环境也比以前好了,然而生意却越来越差”。陈大姐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年房租20多万元,然而这一天下来营业额只有两三百元。“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陈大姐长长地叹了口气。
“19元一件T恤”、“39元一双鞋子”、“49元的裤子”……各种手写的价格标签插在沿街曾经熟悉的地方。然而在这些商户的眼里,改造后的城隍庙却变得陌生起来。
“太冷清了”,来自淮北的陈大哥在这里经营一家个性T恤店,一脸愁容地他指指街面:“人气根本不能与以前相比,即使是白天,也没有几个人过来”。顺着陈大哥手指的方向,偌大的街面,三三两两的顾客,早已不现以往的光景。
“我在这里干了十几年的生意,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做生意这么难”,陈大哥说他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关了店自己又能做什么。
城隍庙能否一直火下去,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二楼小吃生意火爆创业店主尝甜头
随着黄昏的降临,到了下午6点,冷清的城隍庙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各种美食的香气混在一起,飘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然而这里的热闹与一楼无关,是属于二楼小吃夜市的。
庐州汤包馆、周贵妃凉皮、淮南牛肉汤、徽州毛豆腐……这里既有安徽省内和合肥本土的小吃,也有长沙臭豆腐、麻辣烫、小笼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
在城隍庙新改造的百米徽派长街上,一家阜阳夫妻开的烧烤店,门前排起了长队。“这边生意比女人街的生意好多了,一天能挣两三千。”女店主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熟稔地翻滚着手下的烧烤。在女人街开了18年烧烤店的他们,刚刚把店搬到这边,每晚潮水一样的顾客,让他们尝到了生意的甜头。
卤鸡蛋、肉丁、面皮一字摆开,下午6点,名列合肥十大小吃之一的“陈三光芙蓉蛋卷”买卖架势刚一拉开,就吸引了很多前来逛街的人。“老板,给我来两个!”“我也要一个!”顾客们凑上来有些迫不及待。仅一个多小时的功夫,陈三光“无米下锅”了。无奈之下,陈三光只能拿出手机,让家人从其他店“调货”过来。
在二楼的城隍庙小吃广场里,挤满了就餐的人群,很多店面甚至排起了长龙。在一家“龙门花甲”海鲜店门前,记者看到,三台电磁炉同时开工,锡纸里的花甲“滋滋”翻腾。很多人站在门前排队等候。
另外一边的龙虾盖浇饭门前也挤满了就餐的人,老板是江苏人,目前在合肥开有三家分店。开业以来,每天三四千元的营业收入,让这位老板喜笑颜开。
下午5点半左右,城隍庙一楼空空荡荡。
专家支招:城隍庙改造要融入更多情感挖掘徽文化特色
对于老合肥人来说,城隍庙的改造寄予了众多的厚望。改造后的城隍庙如果仅打着记忆的招牌,到底能走多远?如何把城隍庙做出特色,成为合肥市又一张文化名片?
“城隍庙的改造需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导陆发春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隍庙变成了文化符号和旅游休闲的符号,城隍庙改造不能仅仅是简答的再造,需要加工生成,使之成为江淮大地的文化标识和生活享受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构成情感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共振共鸣。
“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的改造都很有文化品位,无论建筑还是经营业态等,都能体现出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认为,城隍庙的整体设计以仿徽州建设为主要特色,但是在经营方式上缺少一些“徽文化”特色,“如果仅仅是饮食和小商品,这些任何地方都有,城隍庙的内容方面,还可以融入更多徽文化承载的形式,比如笔墨纸砚,手工编织品,树、根雕、根雕等,外地人来逛的话,不仅吃喝,还能感受到安徽文化底蕴。”
投资方:将围绕“民俗”和“文化”做文章
“昨天6万,前天7万,刚开业一天5万人流量”,在办公室里,合肥城隍庙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青伸出手指,说出一串数字,“城隍庙短短两百米的街区,这样的人流量让我们都觉得恐怖。”
在常青看来,之所以这么火,更多的是得益于贩卖“合肥记忆”。就像小段和陈小姐担忧的,常青也坦言:“靠着‘记忆’走下去,谁也不知道城隍庙能走多久。其实我们关心眼下的客流量的同时,城隍庙能否一直火下去,是我们更迫切要做的事情。”
“城隍庙一楼的产权属于私人,目前仍有40家老商户在延续以前的经营模式运营,缺乏装修特色,码货混乱,给人一种低端的感觉”,谈及一楼商铺的经营状况,常青分析,目前销售的商品与城隍庙的业态布局不符合,“一楼的商户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转型,未来我们将逐步通过一些成功经营案例,引导老商户的转型经营。”
如何拴住外地人的脚步,留住合肥人的心,常青介绍未来城隍庙的改造将围绕“民俗”和“文化”做文章。打造“民俗城隍”方面,将结合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策划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七夕节鹊桥许愿、端午节点雄黄酒等,让传统文化在城隍庙传承发扬。
“文化城隍”方面,常青认为,城隍庙的文化可供挖掘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传统美德在城隍庙所能够得到的最具体表现,就是创业文化。“城隍庙有些人从百万富翁到没落再到东山再起,这些创业者身上展现出更多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一种文化,需要更多人的创业者好好学习。”
“城隍庙建筑上的每一个雕刻都值得玩味,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花一些时间品味一下城隍庙新貌”。采访最后,常青叹了口气说,合肥城隍庙街区大量使用了徽派风格的砖和木石三雕艺术,这些雕刻都是纯手工制作,且每一个雕刻都不一样,花了很大的心思打造。“街区里悬挂的每一幅楹联都是从全国征集而来,希望更多的市民不要把注意力停留在商品上,可以停下来品味一下徽派建筑精华。”(记者黄娜娜通讯员刘怀才)
(责编: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