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大使发文盛赞我省首位涉外造干捐献者刘志文
这两天,我被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新德里时间7月11日凌晨1点01分,北京经上海飞德里的MU563航班,平稳降落在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一次寻常航班,这一次却承载着不寻常的使命,因为这架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喷气客机载着一位中国志愿者捐献的234毫升造血干细胞。6小时后,他的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给了一名身患白血病的16岁印度少年。如果一切顺利,60天后,这些“生命的种子”,将开始帮助少年恢复正常造血功能,一个无价的年轻生命,将得以继续展开他未来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性。为了让干细胞尽快到达,中华骨髓库、中国海关及出入境检疫等部门坚持“零时差”的工作方式,构筑了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根据国际惯例和出于对病人隐私的保护,此时我们无法得知受捐助的印度少年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一个生命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从中国新闻中得知,这次的中国捐献者,是一位报纸编辑,他出生于1978年,来自中国的安徽省。他的捐献理由很简单,他说,“我本身是一个父亲,我的孩子12岁了。将心比心,我想,如果我是这个印度少年的父母,我一定很着急”。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在中国超过百万。中华骨髓库自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库后,已经向全世界各国、各地区捐献了205例造血干细胞。同时,中国也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捐献。
这又让我想起了去年中印媒体曾经广泛报道的另一个动人故事。2014年,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一个丝织印染工人的女儿得了白血病,需要大量输血才能维持生命。在当地经商的印度商人尼拉杰(Neeraj Punhani)得知此事后,用手机微信在24小时内,召集了近100名印度商人,为这个中国小女孩献血33800毫升。当中国人感谢这些印度朋友的时候,他们说,2013年,当一位印度商人在浙江突患重病时,76个普通中国人默默地捐献了血液。
我们常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两国普通人之间,互捐鲜血、接力生命的平凡故事,为这个“亲”字做了最好的注脚。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最质朴、最真切的互帮互助,构成了两国关系最稳固的基石。这位中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捐助了谁,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对那位印度少年的了解仅限于三个词:新德里、16岁、男孩。然而,不同国度、远隔千山万水的两个人,却可以用生命的一部分去帮助另一个生命,这不正是人类基因中最神奇,最高贵的本性(nature)吗?在中国文字中,“人”字,就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形状。正是这种宝贵的相互支撑,托起了生命,催生了希望,构建了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让我们一起为这个不知名字的印度少年祈祷!
Dear Boy,Aal lzz Well.
(乐玉成,中国驻印度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