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低粮食生产成本可寄望“高效”农机化

04.12.2015  18:35
      引言:近期,我国粮食价格变动引发多方关注。粮食生产成本“地板”和粮价“天花板”挤压了农民的种粮利润空间。当今之计,惟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竞争力,增加农民种粮收益。而大力推广高效农机具正是节本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我国粮食面临“三量齐升”的局面(即粮食总产“十一”连增,粮食进口量连年增加,粮食库存量持续增加),其中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是重要原因,三大主粮的国内价格高于进口完税价50%以上。如何突出困局?山东常林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农机农艺融合专家余家华认为,关键就在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而目前我国很多适合使用高效农机具的地区仍在大量使用相对低端低效的农机具,因此,推广高效农机具、推动农机化朝高效方向发展,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为何说农机具“领头”拉升总成本?

对于粮食的生产成本,主要由耕、种、管、收、储、运、售等环节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所构成。简言之,就是农民的劳动,加上生产中播的种、施的肥、浇的水、打的药、用的农机具等。在诸多项目中,把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在使用的相对低效、重复、占大头的农机具成本拽下来,粮食成本就能低。

农民都知道,种地雇机器花钱最多”,余家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山东的小麦和玉米间作为例,一年中,小麦和玉米种子亩均费用约70块钱,化肥大概180块钱,灌溉需要40块钱,农药要花20块钱,收割整地播种则要270块钱。使用农机的花费占总成本的46.6%,你说这算不算占大头?

使用低效农机具成本高,改用科学高效农机具就能降下来?“不仅能降下来,还能降下来不少!”说到这里,余家华有些兴奋,“你有没有考虑过,传统低效农机具作业为何收费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高购置成本和高使用成本。

衡量购置和使用成本,不能一对一地看,而应该以服务同样面积的土地所需的机器购置和使用成本来算。落后的小型农机单价便宜、油耗低,但是耕、旋、翻、松、种等环节都是单独作业,相当于重复劳动多次,且每种机具都需要大量、密集购置,总价和使用成本非常高;而先进的大型、高效、多功能、复合式作业农机具,所有工序一次完成,需要机器少,单价贵但总价便宜。我先以山东宁津为例算一笔账。宁津有70万亩耕地,现有农机具6800多台套,总购置成本近11亿元;如果改用先进高效的配全套机具的2604拖拉机,只需要40台,总购置成本8000万,节省了10个多亿。由于先进高效农机具使用寿命长,长期看节省的购置成本会更多。此外,40台农机具与6800台农机具相比,能够减少大量持续动态投入,包括人力(农机手数量)投入、燃油消耗、维修成本、储存成本等。我们知道,上述成本都是要算入作业收费,进而摊入粮食生产成本,高效先进一体化作业的农机具能够系统解决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为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农机具“领头”拉升总成本怎么理解?“这需要从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角度来理解”,余家华说,“我所说的‘领头’有两层含义,我们不能将农业简单地理解为耕、种、管、收。过去,我国主要使用中小型低端低效农机具,这些农机具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够科学。即传统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不符合农艺学的要求。现在市场上很多农机具的作业效果,农艺专家是不认同的。

庄稼生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土壤,传统的农机具在作业过程中没能保护好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拉升了种地成本。”余家华说,“首先来说灌溉,以往机具作业主要采取多次组合作业的方式,反复翻搅土壤,水分大量流失,土壤保墒性差,需要浇地次数增加,灌溉成本上升。其次来说施肥,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机具,没法深耕深翻,做不到秸秆有效还田,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和肥力下降,只能通过超施化肥来保证产量;另一方面,过去机具做不到耕地、施肥、播种复合作业,撒施化肥造成挥发等浪费,化肥使用成本上升。最后来说打药,传统农机具整地效果差,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害、虫害多发,必须大量使用农药除草防虫,植保成本上升。

余家华又补充道:“高效先进农机具带来的,不只是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由于其以较少的数量实现更多作业,降低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更高程度上做到了农机与农艺的密切融合,通过复合式作业,对土壤进行了保护式修复,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及化肥农药的使用。

谁来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

先进高效农机具优点多,能够有效压低粮食生产成本“地板”,让种粮的利润空间有所保障。此外,科学合理优化的作业方式,能够促进产量增加、提升农产品质量,客观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如果没有推广、应用,也带不来实际的改善和切实的好处。事实上,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困难重重:单价过高、中小型落后农机具存量巨大、能够熟练操作高效先进机具的职业农民不多、具备知识和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CEO”(首席执行官)缺乏等等。

如何破除障碍,让先进高效农机给我国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先进高效农机具的推广其实并不难,但是需要政府、企业、农业规模经营或服务主体、新闻媒体共同发力。”余家华继续讲道,“工业最看重投入产出比,农业也应当如此,因此先进高效代替落后低效是必然趋势。问题是,如何让这一替代过程加速,减少落后低效农机具作业导致的不必要成本浪费。

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政府应当怎么做?余家华表示,政府在推广过程中作用巨大,既可以直接推动,也可以带动和引导。当务之急应当先制定和出台农机作业标准,对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效设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政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产业政策,通过这两项政策鼓励先进高效农机具的生产和销售,促进落后低效农机具生产企业进行改革或退出市场。现在市场上的农机具品牌繁多,鱼龙混杂,而农民信息相对匮乏,鉴别能力也有限,如果没有标准和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很容易买到落后低效农机。消化、替代现存大量落后低效农机具已属困难,不能再进一步增加了。政府能够最终决定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现在必须从落后低效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转轨,走高效先进机械化道路,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企业能够做什么?余家华认为,企业推广自己的产品,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农机具生产企业能做的很多。在研发和生产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对接、合作,通过宣传介绍、现场演示等方式,推广真正先进高效的农机具。真正做到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企业,在销售机具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定制的方式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中注重培养当地的“现代农业生产CEO”,这就相当于在当地播下了种子,示范效应的作用和范围会不断扩大,先进高效农机具就能推广开来。

现代农业生产CEO”在推广先进高效农机具中作用有多大?“单就一个人而言,作用很小,但是却能产生‘蝴蝶效应’。他们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规模农业经营或服务主体最关心的,莫过于投资和收益之比——也就是利润率。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低、利润高的,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壮大,‘无形的手’会推动先进高效农机具的普及。”余家华说,“打个比方,一个县里,张三的农机合作社用先进高效农机具,给农民作业收费低、速度快、效果好,受到农民欢迎,赚钱就多;李四的农机合作社都是老式的落后低效农机,地整得不好,收费还贵,李四如果不想倒闭,就必须装备先进高效农机具然后参与竞争。

过去农业机械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只能先做到农业机械代替人工,以提高效率和产量。现在效率和产量提高了,利润却被压缩了,原因就是成本跟着上去了。而先进高效农机具通过作业效率的提升和作业效果的改善,成为降低粮食生产各方面成本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专家观点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

如何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要引起重视,要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减少低水平机具重复购置,避免造成新的浪费,要研究好更新换代问题,研究复式作业机具的推广应用。要结合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要本着将农机大户培育成会农机、懂农艺、擅经营、强管理的职业农民路子,不断开展新的探索。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

当前我国农机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以下四大特征: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从产能扩张转为提质增效;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环境,从粗放式拼资源向多重条件约束趋紧转变。新常态下的农机制造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提高农机装备核心竞争力,实现有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大核心战略,重点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发展路径与模式方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在业务与服务拓展方面实施“互联网+”工程,实施零部件强基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工程,从而推进农机装备走出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

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继续发展做大,更要大力提高质量效益,提高竞争力,着力做强,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注重提高生产能力、保安全转到同时注重提高竞争力、促增收、可持续发展上来。应当由低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向高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增长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使农业机械化在提质增效中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益驱动,既要增加投入,更要着重提高投资效益。(农民日报 周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