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林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
林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林业高校加快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步伐提供了新的战略窗口期。要准确把握高等林业教育的现阶段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协同推进综合改革。”
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呈现新特征
宋维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毕业生65万多人,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新特征之一:从“增量发展期”步入“存量结构的战略调整期”,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有待加强。
宋维明说,高等林业教育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普通本科教育规模相对稳定,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林科研究生教育正经历从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并重的阶段迈进。
他列举的最新数据是,2013-2014年,开展林科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和科研院所157个,林科研究生教育规模1.95万人;开展本专科和高职林科教育的普通高校242所、高职院校119所,林业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5.65万人、5.2万人,林科专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在校生比例接近1:1。
他指出,国家作出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提出要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林业本科教育、林业高职教育出现了交汇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林业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改革需求,拓展产教融合为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以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超前谋划从林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中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的新举措。
新特征之二:林业高校发展差异分化趋势明显。需要正确处理强化办学特色与发展多科性的关系。
宋维明说,由于历史积淀、所在区域和办学综合实力不一,我国林业高校中既有211大学,也有省属重点大学,还有一批经过院校重组建设的新办本科院校及大批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丰富。近年来,顺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各林业高校立足校情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既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大学,这反映出高等林业教育体系正经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发展的转变。
当前,高等教育正由“稀缺资源”向“选择资源”的竞争时代迈进。宋维明说,由于办学资源有限,强化办学特色与发展多科性仍是每所林业高校发展面临的双重压力。人才培养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都面临着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挑战。林业高校总体生源质量虽保持稳定,但突出拔尖的生源明显减少,就业质量不稳定,这就需要适应林业发展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新形势,正确处理好林学学科与非林学科的关系、服务行业与服务区域的关系,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
新特征之三:林业高校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迫在眉睫。
宋维明认为,当前,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需求相比,林业高校办学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据统计,全国高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有27种,专业布点824个,在校本科生达24.4万人,但适应农林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农林人才相对短缺。林业本科院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不够,特别是适应林业行业需要的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由于育人、选人、用人政策体制不配套、机制不活,林业基层岗位对毕业生吸引力不足,毕业生到林业基层岗位难,在基层岗位稳定发展更难,导致涉林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林业高校人才培养重在创新
宋维明说,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等林业教育最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围绕增强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加快院校之间的协同互动,通过系统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他强调,要积极推进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质量评价都需要改革,特别要将改革纳入社会需求坐标系中。
他指出,目前的人才培养过分强调遵循学术本位,面向实践应用的培养不足,是林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林业发展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需要林业高校加快建设适应林业产业升级的专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如何提前应对高考招生改革、制度改革可能对生源带来的冲击,适应学生快速变化的特点,变标准化为个性化,提供多样化、发展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都需要抓紧系统谋划。
他十分强调林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他说,要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放到国际竞争的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主动学习先进经验,主动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官产学研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欧盟倡导大学建立社会合作伙伴关系,重视工作本位学习;丹麦生产力委员会提出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使学历教育与行业创新实现更加紧密的衔接,我们要汲取其先进理念。目前,全国有21所农林类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外方合作举办高等学历教育项目58个。北林大发起成立了亚太地区林业校院长协调机制办公室,推动区域性教育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合作机制,在全球开放合作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在他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拓展基层林业人才定向培养改革试点。他认为,要将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与林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建设统筹起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林务官制度的经验,在林业行业关键就业岗位设立准入制度,使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职业标准无缝对接。
近年来,江西、浙江等省林业部门为解决基层林业部门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年龄老化严重等问题,协同人事部门推动了基层林业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如江西省就依托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从2014至2019年定向培养1000名左右林业发展急需的林业技术和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人才,补充基层林业部门。但从全国层面来看,基层林业人才定向培养的规模仍然有限,本科层面的定向培养尚未展开,定向培养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需要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会同国家人事部门对改革试点给予政策扶持。北林大等高校曾提出“林业基层场站大学生计划”,希望国家部门给予重视,尽快推动试点。(记者 铁铮)